2012年11月12日21: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開始集中顯現,則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進一步引起了我們黨對社會建設問題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個重要台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經濟社會就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中,各種深層次矛盾會比較集中尖銳地凸顯出來。我國發展進入這一階段后,人民內部矛盾也開始集中大量地表現出來,特別是過去並不常見的群體性事件也明顯多了起來,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
從總結非典暴露出來的問題、特別是對各種社會矛盾的把握入手,並進一步將其上升為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我們黨開始進一步思考“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
2003年4月中旬,胡錦濤到廣東考察,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同年7月,胡錦濤又進一步提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並對發展的內涵作了深刻闡述。他指出:“我們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裡的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以發展內涵的新認識為突破口,在總結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從此,如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又及時化解日趨凸顯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有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2004年9月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深入分析我們黨治國理政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強調“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它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主要是從發展的角度為解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提供指導,那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則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社會建設的角度,進一步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落到了實處。從此,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作為重要發展理念,體現到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中,我國經濟社會開始走上全面協調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