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進展--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十六大以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進展

陳 理

2012年11月12日21: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獲得長足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當推進到十七大的時候,又到了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上。

一方面,十七大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等重大關系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定位。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黨在新時期的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明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並將其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中。它們最終以大會決議的形式,把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深化的重要成果,變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實踐,起到了動員全黨全國人民進一步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更好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作用。

十七大還進一步闡明了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內在統一的關系。十七大報告用一個專門部分,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並明確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的同時,又必須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通過科學發展,來促進社會和諧,又要通過促進社會和諧,來推動科學發展。“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大會主題的重要內容,就像貫穿大會報告的一根紅線,不僅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課題,也成為未來五年全黨全國工作的主題,決定了未來中國發展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面,十七大從實踐上作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部署,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很顯然,十七大是把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突出強調的。報告首次用一個專門章節,以“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為題,分別從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和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對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進行全面部署。這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調整,也進一步明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抓手和實現路徑。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成為十七大之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鮮明主題。由此拉開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大幕,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扎扎實實地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全黨全國人民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充滿信心地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時候,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世界經濟很快便陷入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之中。一些國家為此紛紛實行緊縮政策,削減社會福利,由此引發的游行、示威、罷工等種種社會動蕩,更使世界經濟的復蘇蒙上了厚厚的陰影。對於同樣遭受巨大沖擊、2009年成為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一年的我國來說,究竟作何抉擇?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如果說,五年前面對非典沖擊時,我們還有點猝不及防,痛定思痛中獲得了要加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啟示﹔那麼,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黨治國理政、駕馭復雜局勢的能力已有了質的提升。當面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時,中國共產黨果敢作出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決策,強調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胡錦濤指出:“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我國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進一步加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在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成為一項突出內容。中央陸續出台一系列重大民生舉措,大幅增加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領域投入,辦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能辦的大事難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社會建設獲得了新的重要發展契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孫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