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21: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提出,和諧社會建設有了一塊重要的理論基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經提出后,很快便在黨內外、國內外引起極大關注。由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新課題,對於我們黨為什麼要構建和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構建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一時間社會上並不十分清楚,迫切需要我們黨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從理論上予以說明,以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2005年2月,中央專門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集中研究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問題。胡錦濤在開班式上的講話,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講話通過對古今中外思想家有關實現社會和諧的探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未來社會的思考,以及我們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十六大以來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作探索的系統總結,深刻闡明了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來源和現實依據。特別是通過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方面的闡發,不但清楚地指明了我們黨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把它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與空想社會主義所描繪的“烏托邦”等清晰地區別開來,而且實際上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對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而就在研討班舉辦期間,中央政治局還不尋常地進行了同一主題的集體學習。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進一步突出強調了要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著力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領的問題。
胡錦濤和中央常委其他同志率先垂范,深入各地調研,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全黨同志特別是廣大理論工作者也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圍繞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理論分析。通過這些努力,我們黨對和諧社會建設的認識日趨深入和自覺。
這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收獲,便是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提出。這一重要理論突破,不僅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並創立科學社會主義。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雖然他們對未來社會也曾有過天才的設想,認為未來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但對這一社會具體如何實現,特別是對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這種理想社會,他們並沒有給出現成答案。這給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留下了很大的理論和實踐空間。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伴隨著鄧小平對我國處在一個什麼樣發展階段的重新認識,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突破而實現的。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的本質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因素,其最終價值指向是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又繼續向前推進,進一步突出了全面發展的思想。在強調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突出強調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提出,是我們黨結合新的實踐,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所取得的又一十分重要理論成果。它告訴我們,雖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仍長期面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這一主要矛盾,而且隨著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人民內部矛盾還會出現多發多樣的狀況,但是,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作根本保証,隻要堅持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在解決發展問題的同時,又進一步解決公平正義問題,我們就完全有可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當然,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奮斗的歷史過程。“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提出,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一塊重要的理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