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還原歷史真相 盤點近年來毛澤東研究熱點問題

■張太原 尹傳政
2012年11月23日13: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綜觀近年來關於毛澤東思想生平的研究,有不少進展,諸如研究視角的轉換、研究領域的拓展、新的研究方法的採用等。但是,有一些論文仍然停留在就思想論思想、就事論事的層面。其中,有的還以現在的概念和思想強加於歷史,由此不但遠離了歷史的本相,而且造成了無謂的紛爭。通觀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及其他中共領袖人物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好像所有的問題都有人涉及。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后如何實現突破?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學術史的梳理。有些論文,橫空出世,對前人的既有研究不管不問,以不知為創新,甚至說是填補空白。當然,前人的研究也並非都有價值,研究者無需一一介紹。但是,無論如何,關注前人的研究是立論的前提。特別是對於像毛澤東這樣研究較多的領袖人物,后來的研究與前人對話,就成為必要。歷史的魅力在於有人說這樣,另有人總是能找到材料証明那樣。歷史人物尤其是領袖人物往往是復雜的、多面相的。要實現中共領袖人物研究的突破,研究者需在通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重“立異”,“從普遍的聯系中見異,正是史學探究人類歷史規律的重要形態”。(桑兵:《傅斯年“史學只是史料學”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其二,新資料的公布和利用。傅斯年認為,“新史料之發見與應用,實是史學進步的最要條件”(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450頁。)。陳寅恪也說過,“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頁。)。實現中共領袖人物研究的進展,新材料的發現和利用,同樣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當然,也有已公布而少見利用者。今后,隨著新材料的公布,中共領袖人物的研究將會實現更大的進展。

其三,把研究對象變為研究路徑。人物研究走到一定程度,常常會出現選題的困難。但是,如果改變研究取向,把研究視點從人物身上移開,轉向與其相連的人物與社會存在及歷史變革,即把研究對象變為研究路徑,則可以無限擴大人物研究的范圍。無論多麼偉大的歷史人物,其獨立的行為和活動往往是很少的,即使較多,歷史意義也不大。歷史人物的作用大多表現為歷史活動或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亦可謂具體的歷史創造的參與者。因此,研究歷史人物,轉向研究與其相連的歷史事件,就會別開生面。在這種研究取向之下,人物的言說或活動就成了一種線索、道具、媒介、切入口或參照物,以此可以由“知人”而“論世”,從而極大地擴展人物研究的范圍。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