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還原歷史真相 盤點近年來毛澤東研究熱點問題

■張太原 尹傳政
2012年11月23日13: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難想見,把人物作為一種研究視角或研究路徑,就可以由微觀通向宏觀,使人物與時代相連,與社會相依,不但可以呈現時間之流程,而且可以展現空間之構成,並可使歷史的靜態與動態融為一體。這一研究取向下的人物,就像一隻多彩筆,用它可以繪制立體的動態圖景﹔又好比一扇窗,憑它可以開啟風光無限的新視野。這樣以人物為路徑重建的歷史,也會更直觀,更貼近歷史的本來面目,自然可為越來越專業的史學作品平添幾分魅力。

其四,走進人物的心靈。了解歷史人物的心理,不是憑空去想象,必須有一定的心理知識和訓練,比如對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分析。歷史人物的思想產生於一定的社會情狀和時空環境,所以,要有“同情之了解”,必須把眼光從本人和相關人身上移開,採取多維視角,利用不同渠道,真切地再現當事人所處的歷史場景,進而探究一種思想的原生狀態,給之以立體式的全方位的感知和體認,以達到不言得失而得失自現,不談是非而是非自明的效果。

同時,研究歷史人物,既要看其言,又要思其未言,還要觀其行。對於其言,要注意其前提、時間、場合、對象和用意,言有隱曲,言有未盡之意,言有前后之變。真實完整地再現歷史人物,就是要探究他的言外之意,未言之思,行中所寄,未行所系。再者,其想的未必能做,做的未必符合所想。甚至說的、寫的、做的,與內心所想,都可能完全不一致。說、寫、做,尚能有明確的記載,而內心真實之想,則不可能都有所附載,並且有時其內心所想也未必清楚。因此,揭示歷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偏。

﹝本文是作者參加朱漢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社會史”(課題號:10ZD&07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太原,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尹傳政,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博士生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