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黑龍江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先進知識分子的宣傳活動極為活躍。
與內地一樣,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活躍在黑龍江,進行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為首的是鄧潔民。
鄧潔民是黑龍江省賓縣人,1912年,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鄧潔民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就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學習期間,緣於志氣相投,鄧潔民與下屆同學周恩來等同台演講,“結為莫逆之交”。
1914年,鄧潔民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當時日本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有影響的渠道。我們黨的重要創始人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等人都是在留學日本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更為巧合的是鄧潔民與祖籍樂亭的同鄉李大釗也於1914年考入早稻田大學,並且兩人同學法政,同住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宿舍,朝夕相處,交誼甚篤,親如兄弟。1915年,中國留學生總會領導了反對賣國條約的運動。鄧潔民與李大釗積極參加,起草並發出呼叮全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通電。1916年,鄧潔民協助李大釗為留日學生總會編輯出版《民彝》雜志創刊號。在日本留學期間,鄧潔民在日本留學期間進一步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1917年6月,鄧潔民回國。回國后,便開始籌辦東華學校,以傳播先進思想,培植社會中堅。他以南開學校為楷模規劃一個建校雛形方案。這時周恩來也來到哈爾濱,與鄧潔民共同研究辦校方向問題。1918年4月1日,東華學校在哈爾濱市道外19道街正式開學。
為實現 “培植社會中堅人才,兼重德智體三育,以養成愛國精神,陶鑄濟世能力” 的建校宗旨。鄧潔民先后從關內聘請了一些進步教師,多數是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學生,有的是他的同期好友。如趙鬆年、霍佔一和劉天佑等。[9]另外還有北京各大學的進步學生。其中張昭德(又名張晉)就是北京俄文專修館的學生,曾在北京參加社會主義學說研究會。畢業后,由張西曼推薦來哈爾濱,被鄧潔民聘為該校俄文教員。張昭德到哈后仍與北京的李大釗、羅章龍、張太雷等保持聯系。在東華學校任教期間,張昭德與鄧潔民一起閱讀俄文版的紅色報刊和馬克思主義著作,通過周末時事報告會向全校學生講解。張昭德還與在哈爾濱的蘇俄團體和共產國際駐滿代表建立了聯系,為一些赴蘇考察和工作學習的中國知識分子牽線搭橋。
1917年夏,被稱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的張西曼,認識了正在創建東華中學的鄧潔民,受聘參予了東華中學的創辦工作,並與鄧潔民以及鄧西園、於芳洲、霍佔一、趙鬆年等成為好友。張西曼、鄧西園、於芳洲等人經常集到一起對革命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從俄國革命到中國革命、再到世界革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到十月革命的勝利。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在鄧潔民領導下,張西曼、鄧西園、於芳洲、霍佔一、趙鬆年成為東華中學著名的“五君子”,開始在東華學校宣傳革命思想,他向東華學校師生介紹俄國革命的經過和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經過革命奪取政權的道理。時任東華學校教務主任的鄧西園在回憶張西曼在東華學校任教時的情形說,東華學校裡“有不少張西曼世界革命精神的體現”,張西曼“真正認識蘇聯,篤信世界革命一定會成功。西曼不但意志堅決,言詞斬斷,並且切實地作了宣傳、領導的工作。他不是空談者,他是實干家。”1919年7月,張西曼去北京大學和俄文專修館任教,並同李大釗、陳獨秀等秘密組織了社會主義學說研究會。仍與鄧潔民和東華學校保持聯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