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馬克思主義在黑龍江的早期傳播

文/任希貴
2012年12月11日09: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20年冬,瞿秋白作為較早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介紹十月革命新俄社會的媒體之一北京《晨報》的記者赴蘇考察。由於鐵路受阻,瞿秋白在哈爾濱一住就是50多天。在這裡,瞿秋白意想不到的收獲是“先得共產黨的空氣”。而且成了第一個向內地傳出“哈爾濱是中國最早感受十月革命氣息的城市”的中國人。他走過“偏臉子”、“三十六棚”等棚戶區,看到窮困潦倒的工人苦力、“窮毛子”和像乞丐般生活著的中國同胞。接觸採訪了蘇維埃派到哈爾濱的中東路局的官員,參加了他們的赤色政治活動,首次聽到《國際歌》。他及時將所見多聞向《晨報》發出報道。這一過程,一方面証明了哈爾濱在十月革命后紅火的政治面貌,另一方面積極向內地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他說:“勞工神聖,理想的天國,不在於智識階級的筆下,而在於勞工階級實際生活上的精進。”[12]在他的《餓鄉紀程》中三次提到哈爾濱有共產黨“空氣”,有一處在空氣一詞下加著重點,詞后還附加英語Atomosphere,特別予以肯定。瞿秋白參加了工黨聯合會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會,使他更為震驚。他在《俄鄉紀程》這樣定到:隻見“壇下擠滿了的人,宣布開會時大家都高呼‘萬歲’,這時全體到會者哄然起立唱《國際歌》,聲調雄壯得很。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國際歌》”。[13]

瞿秋白是經歷過五四運動群眾罷課罷市,演講呼喊,與警官肉搏這些轟轟烈烈的場面的,但是像歡呼十月革命的勝利,引吭高唱《國際歌》,縱情地暢談共產主義,在北京則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中國的其它地方,連最激進分子也是無從想象的。雖然這類活動是俄僑中布爾什維克黨、進步群眾組織的,但也有許多中國工人參加。這種紅火的政治氣氛使瞿秋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就第一次看到了共產黨的力量。

從以上的史實中,我們不難看出黑龍江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向中國傳播最早的前沿陣地。這一傳播最先是由無產階級政黨俄國布爾什維克組織領導的,之后是旅俄華人和先進知識分子。這三股力量進行傳播,從時間上看是最早的,從傳播的特點上看受眾者最多的是工人,從傳播后的效果看,使黑龍江這個祖國邊陲,封建軍閥殘酷統治的地方,工人運動空前高漲,反帝斗爭風起雲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黑龍江哈爾濱才可能成為東北黨組織建立最早的地方。正如1922年底到1923年初,羅章龍考察了中東鐵路總工廠等處后肯定地指出的那樣:“三十六棚是北滿工人運動的中心,應成為黨工作和活動的中心”。[14]羅章龍向北京執委建議派人來哈爾濱開展革命活動籌建黨組織,由此,1923年東北第一個黨組織在哈爾濱建立。□

參考文獻:

[1]《三十六棚抗俄斗爭史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維托什金:《西伯利亞布爾什維克組織和革命運動史略(1898—1907),莫斯科1953年俄文版,第249頁。

[3]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史》上冊,第45頁)

[4]蘇.舒米雅茨基:《西伯利亞工作》,莫斯科俄文版,第162頁。

[5]《三十六棚——哈爾濱車輛工廠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40頁。

[6]《哈爾濱與紅色之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75頁。

[7]黑龍江省檔案局:《黑龍江報刊》,第458頁。

[8]任貴樣《旅俄華工聯合會》,《黨史研究資料》2003年第5期。

[9]《中共黑龍江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頁。

[10]《哈爾濱東華學校成立紀念》(1918年)。

[11]《中共黑龍江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頁。

[12]《一個人一個時代瞿秋白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32頁。

[13]《餓鄉紀程》,商務印書館,1922年9月出版,第61頁。

[14]《黑龍江簡史讀本》,黑龍江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36頁。

(本文作者:中共綏化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

(《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