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翼字軍”在抗日戰場上顯神威
隨著時間的推移,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不斷穩固,程潛與蔣介石的關系也逐漸緩和。1931年日本出兵強佔中國東北三省,程潛下令第六軍歸順蔣介石,一致對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張軫升任補充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抗日。1938年1月,補充第二師改番號為第一一〇師。
1938年3月,日軍由津浦路北段向膠濟路南犯,進攻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3月20日,張軫接到命令,率第一一〇師開赴魯南,擔任萬年閘至韓庄運河南岸15公裡的防務。為了壯軍威鼓士氣擴大影響,張軫命令后勤部門專門制作了印有“翼”字的臂章,統一佩戴在左臂上。“翼”取自張軫之字“翼三”。因此,人們將第一一〇師稱為“翼字軍”。后來,“翼字軍”屢戰屢勝,名聲很快傳遍整個抗日戰場。
第一一〇師很快到達指定位置展開防務工作。白天,張軫命令兩個炮兵營不斷向日軍開火射擊﹔夜晚,張軫命令武工大隊,用梭鏢、大刀等武器,偷襲日軍營房,殺日軍哨兵,鬧得日軍膽戰心驚。
4月初,日軍主力向台兒庄發起了總攻,后方頓時空虛。張軫立即命令三二八旅旅長辛少亭派兩個營全線出擊方嶧縣,斷敵后路,毀敵輜重,炸敵倉庫,有力地配合了友軍在台兒庄的作戰。
台兒庄的戰事呈膠著狀態。4月5日,張軫趁機率部偷渡運河成功,向泥溝方向出擊,配合孫連仲、湯恩伯主力軍正面作戰。7日,第一一〇師六五六團(團長廖運周)完全佔領南洛,截斷了日軍后方聯絡線。至此,進攻台兒庄的日軍因背腹受到威脅,被迫停止攻擊,連夜突圍,向嶧縣、棗庄地區撤退。
第一一〇師正處在日軍撤退的正面。張軫不顧連日疲勞,身先士卒,揮師向日軍進行猛攻。在白山陣地上,他率部與日軍激戰一日一夜,直至后繼部隊趕到接收防務,才率全師轉移金陵寺、望仙山一線陣地休整。
台兒庄會戰中,張軫率第一一〇師戰斗40多天,官兵英勇作戰,被第五戰區司令部評為“運動戰第一”而得到傳令嘉獎,張軫也因此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軍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