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十年一劍——民國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始末

米艾尼
2013年03月26日08:3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失信的堂兄

  施從濱兵敗之后不久,施家上下很快就離開了濟南老宅。

  施谷蘭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暫時被寄養在天津的親戚家,她則和母親一起暫留濟南,安排善后諸事。

  “奶奶的母親董氏是一個傳統的女子,很老實,也很文弱。”施朝回憶道。

  母親身體不好,又剛受到喪夫的打擊,家裡的大小事務都落到了施谷蘭稚嫩的肩膀上。

  她遇到的最現實的困難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如何生存,第二是如何復仇。

  家中橫遭變故,很快就讓一直養尊處優的大家閨秀體驗到了人情冷暖。施谷蘭給父親的老上級張宗昌遞送了呈文,請求安排家人善后。張宗昌就在濟南,卻遲遲沒有任何回復。

  走投無門之下,施谷蘭決定帶著母親主動去會一會張宗昌。

  當這對孤兒寡母來到督辦衙門門前的時候,一個披著綬帶的副官傲氣十足地擋住了她們,不讓她們進門。

  施谷蘭當即甩出一張父親的名片,帶著母親昂頭邁過了高高的門檻。

  她把早就准備好的呈文副本親自交到張宗昌的手裡,提出了三個要求:

  一、撫恤金一次發清,施家全家就此遷居天津﹔

  二、破格提拔施中誠為團長,繼承施從濱的事業﹔

  三、公費送施谷蘭的兩個弟弟施中杰、施中權去日本士官學校讀書,造就人才,效忠國家。

  張宗昌認為施從濱被孫傳芳殺害,也是他自己的恥辱,同時也怕施家后事料理不好給自己惹麻煩,所以這三個條件他當即痛快地答應了。

  施谷蘭要求張宗昌提拔的施中誠,是她的堂哥。施中誠早年喪父,從小被施從濱養大,就像施谷蘭的親哥哥一樣。

  一個文弱女子,想手刃殺父仇人勢比登天還難,更何況孫傳芳當時是手握大軍的一方諸侯。施谷蘭對張宗昌開出這個條件,是把為父報仇的期望寄托在了施中誠的身上。

  帶著一筆救命的撫恤金和對堂哥的殷殷期盼,施谷蘭一家人離開濟南,在天津住下了。在她天津的閨房裡,高懸著她親筆抄寫的《東海有勇婦》和《精微篇》,每天用李白和曹植的這兩首詩,鼓舞自己復仇的斗志。

  起初,施中誠的表現似乎不會辜負一家人的期望。

  “在靈堂裡,施中誠曾淌著熱淚,跪在地上發了誓,將來要親自提著孫傳芳的頭顱來祭奠伯父的亡靈。他還和堂妹商定,由施谷蘭主內,他主外,同心合力把這個家支撐起來。”沈渝麗回憶說。

  當日歷翻到了1928年,施谷蘭覺得復仇的機會終於等到了。

  這一年的北伐戰爭中,孫傳芳節節兵敗,后來他又和奉系勾結,企圖東山再起,但是在龍潭再一次被北伐軍打敗。

  顯赫一時的孫傳芳走上了末路,成了秋后的螞蚱。

  此時,施中誠的仕途卻是一路亨通,從團長一路榮升到煙台警備司令,手中握有重權、重兵,成了顯赫一方的人物。

  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施谷蘭認為復仇的大好時機到了,她奮筆疾書給堂哥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催促他趕緊開始實行醞釀已久的復仇計劃。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