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漢學繁榮、滯緩和改革的成因
主持人:進入19世紀,中俄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對俄羅斯的漢學研究產生了哪些影響?
雷麗平:1858年5月,沙皇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又簽訂《北京條約》,沙皇政府開始瘋狂侵吞我國領土。此時俄國漢學走上了為其政府服務的使命之路。
19世紀下半葉起,俄國漢學經歷了繁榮、滯緩與改革幾個階段。俄國漢學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漢學家,代表人物除大漢學家王西裡院士外,還有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巴拉第、雜哈勞、孔氣等,他們均在漢學各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之后,由於俄國官僚體制的僵化,俄國漢學發展相對滯緩,漢學家研究漢學的目的不是學術意義上的研究,而只是為沙皇政府的侵略行徑進行服務,漢學改革勢在必行。
1895—1917年是俄國漢學向蘇聯漢學發展的過渡階段。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俄國漢學受到了一定制約。此時的俄國漢學研究和教育一切聽命於沙俄政府,走上了為沙俄對外政策服務之路,許多漢學家都曾為沙俄侵略中國效過力。
為配合其遠東政策,培養所需要的通曉中國事務的行政、商業和軍事人才,1899年7月9日,沙俄政府頒布了建立海參崴東方學院的法令。該學院著重現代漢語教學,強力培養學生的漢語實際應用能力。為此,該校的教師編寫了大量符合那個時代實際情況的教學參考書,同時,也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學術性文章或著作。海參崴東方學院成為俄國遠東的漢學研究基地,從而奠定了俄國遠東漢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主持人:現代俄羅斯漢學界將比丘林、王西裡和巴拉第並稱為“俄羅斯漢學界三大巨匠”。他們對俄羅斯漢學的繁榮和改革作了哪些貢獻?
柳若梅:比丘林以中國原始典籍為基礎展開研究,在漢語教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西藏、蒙古學研究等領域開創了全新的局面。王西裡在中國的語言文字研究方面有著開創性的貢獻,發明了獨創性的漢字筆畫系統。巴拉第費時7年編纂《漢俄合璧韻編》,該詞典成為俄羅斯學者、師生、外交貿易人員與中國交往的必備詞典。
在比丘林支持下,1830年代在中俄邊境恰克圖開辦了一所漢語學校,比丘林專門為該校的教學編寫了教材——《漢文啟蒙》。1855年喀山大學的漢語和滿語教學轉入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王西裡主持漢語和滿語教學。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培養的人才遍布中俄往來的各個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