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延伸
俄羅斯漢學之相關文獻
《中文博覽》,拜耶爾著。這並不是一部純粹的漢語語言學著作,而是一本包括了當時歐洲漢學研究成果的中國文化小百科。拜耶爾編著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未來的學者研究中國和漢語。這本書為各國的漢學研究者開辟了道路。
《大清會典》,列昂季耶夫翻譯。1778-1779年,列昂季耶夫節譯的《大清律》結成兩冊出版,葉卡捷琳娜二世及其僚屬期望完整地了解中國的法律,因而命列昂季耶夫全文翻譯《大清會典》。1781、1782、1783年,《大清會典》俄譯本分三卷在聖彼得堡出版。
《漢俄合璧韻編》,巴拉第費時7年編纂,其手稿由俄國駐北京公使館領事波波夫整理,於1888年在北京同文館得以正式出版。該詞典成為俄羅斯學者、師生、外交貿易人員與中國交往的必備詞典。美國漢學家丁韙良說,“在俄國漢學史上產生了一部杰出的作品……盡管詞典都有過時的時候,但這一部在短時間內不會被超越和遺忘。”法國的漢學家沙畹認為,這部詞典常常是漢語詞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依賴的“最終的論據”。
《三字經》,比丘林譯著,曾被俄國知識界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與其他譯著相比,比丘林的《三字經》俄文譯本有幾個獨到之處:它以詩歌體翻譯原文,盡量保持中文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它附有中文《三字經》原文,可資懂中文者閱讀時對照﹔它增加了大量注釋,對原文涉及的中國人物、事件和儒家學說作了比較詳盡的闡釋。
《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季塔連科主編。該大典共分為6卷,編纂過程歷時15年,從哲學、宗教、歷史、政治、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對中國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進行了全面詮釋,集中體現了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部巨著為俄羅斯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漢語提供了難得的教材,也為中俄兩國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增添了新內容。
主題延伸
俄羅斯近代漢學家 俄羅斯漢學第一人
羅索欣(1717-1761),是最早從事中國文化典籍的譯介工作和滿漢語教學活動的俄國人,被譽為俄國漢學第一人。譯著頗豐,他的《資治通鑒綱目前編》是18世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譯著。而16卷本的《八旗通志》,他僅譯完了5卷即英年早逝。他的許多譯著,如《三字經》、《千字文》、《二十四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一統志》、《異域錄》、《名賢集》等等,都成了俄羅斯和歐洲學者研究中亞、東亞歷史、地理的工具書。
18世紀最重要的漢學家
列昂季耶夫(1716-1786),為俄國漢學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8世紀俄國出版的中國書和論文共120種,他的譯著就佔了1/5。1770年2月,他在《雄蜂》雜志發表了《中國哲學家程子給皇帝的勸告》,從國君“立法”、“責任”和“求賢”幾個方面提出了治國方略,意在忠告葉卡捷琳娜二世如何管理國家。1780年和1784年翻譯出版了《大學》與《中庸》,還翻譯了《大清律》和《大清會典》,還協助羅索欣翻譯16卷本《八旗通志》,代表了18世紀俄國對華研究的最高水平。蘇聯斯卡奇科夫、霍赫洛夫兩位漢學家給予他高度評價:“列昂季耶夫的譯著為18世紀俄國社會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完全可稱得上是18世紀最重要的漢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