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俄羅斯漢學研究出現新曙光
主持人:蘇聯解體后,其漢學研究有哪些新成果?進入新世紀,其漢學研究又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柳若梅:蘇聯科學院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四十余年間整理中俄關系史檔案文獻資料,匯集中俄關系史上重要事件的檔案資料,出版大型檔案文獻叢書《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現已出版13卷,為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發展歷史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會通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2006-2011年,由季塔連科主編,聯合俄羅斯漢學界,出版了集俄羅斯漢學界中國文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六卷本的《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很快吸引了各國漢學研究學者的注意力。目前,中國學者正在組織翻譯該套叢書。
蘇聯解體以來,中俄關系的良性發展極大地推動著俄羅斯漢學后繼人才的培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漢語教學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學生數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區域安全、世界格局等許多眾大的國際問題都與中國相關,漢學成為更為寬泛意義上的跨學科問題,隨著現代各領域學者對中國關注程度的不斷加強,和中俄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俄羅斯漢學獲得了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
李渤:20世紀80年代,中蘇關系解凍,特別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漢學出現了新的曙光。俄羅斯漢學家擺脫了意識形態論,漢學研究方興未艾。進入21世紀,很多俄羅斯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但是“漢學家的著作大都專業性較強且面很窄,讀者主要來自學術和文化界,不適合廣大民眾”。根據這一情況,俄羅斯漢學界出版了一些適合大眾興趣的譯著及科普讀物,如《杜甫·感傷詩百首》、《李白·詩歌與人生》等,還翻譯了《中國20世紀的詩歌散文》,收集了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老舍、戴望舒等人的優秀作品。
近些年,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印象有好轉趨勢,但是對中國的發展以及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問題上有些人還持有戒心,更有一些媒體利用俄羅斯人所持有的對中國的復雜心理及某些問題上的偏激意識,編造關於“中國威脅論”的新聞,嚴重誤導俄羅斯人。究其原因,是俄羅斯民眾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此,要大力發展民間漢學研究,使廣大的俄羅斯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形成對中國人准確的民族文化定位,減少中俄兩國人民間的誤解,排除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擔憂。(主持人:張記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