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俄羅斯的“中國風”:盤點蘇聯漢學研究史

——“俄羅斯漢學特色”學者三人談
雷麗平   柳若梅   李渤
2013年04月02日08:31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蘇聯漢學研究的四個時期的變化

  主持人:俄國十月革命后的漢學研究,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基礎,從俄國舊漢學轉變到蘇聯新漢學。蘇聯時期的漢學研究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雷麗平:蘇聯的漢學研究可分為四個時期:

  (1)十月革命—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漢學家發表了一些有成就的著作,如巴甫洛維奇的《中國的獨立斗爭》。這一時期,蘇聯成立了一些專業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如1921年成立的全俄東方學術研究會(1924年改為全俄東方學術學會)。同時創辦了《中國問題》、《新東方》、《革命的東方》等一批專業刊物。

  (2)20世紀20年代中期—衛國戰爭時期。此時是蘇聯漢學發展和革命時期,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國文學和中國革命運動、民族等幾個問題。衛國戰爭前后是蘇聯漢學的艱難時期。由於斯大林大清洗運動,蘇聯的政治氣氛凝重,許多無辜的人包括漢學家或慘遭殺害,死於非命,或遭逮捕、鎮壓、流放。

  (3)衛國戰爭結束—1965年。1946年以后是蘇聯漢學蓬勃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蘇聯漢學家發表出版了大量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和譯著。其標志是1958年費德林的《中國文學》及與郭沫若合作的4卷本《中國詩集》的出版。一些大作家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葉聖陶、丁玲的作品都有了俄譯本。據統計,1946—1964年間,蘇聯有近800名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出版了近千種書籍。

  (4)1966—1991年。由於中蘇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蘇聯漢學研究進入停滯時期。

  整個蘇聯時期,許多中國文學名著被譯成俄文。1917—1949年出版100部著作,1950—1957年出版447部。1958—1959年共出版242部。1971—1982年出版550部,文章數千篇。蘇聯時期的漢學研究遠遠超過了十月革命前的漢學研究,其豐富、卓越的成果為日后俄羅斯漢學的繁榮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主持人:1946年以后,蘇聯漢學逐漸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出現了哪些研究團體和成果?

  柳若梅:由於中蘇兩國特殊的關系,蘇聯學者對中國及其歷史的興趣不斷增長。整個蘇聯時期,蘇聯學者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的文章,出版著作上千種。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更加重視對中國的研究。據俄羅斯學者符·尼·烏索夫介紹,他從蘇共檔案中發現了蘇共中央書記處1956年9月14日關於組建蘇聯科學院中國研究所的秘密決議。決議談到:(1)為了深入地、全面地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以及中國的歷史、經濟、語言、文學和文化,通過蘇聯科學院主席團關於組建蘇聯科學院中國研究所的決議。(2)中國研究所的主要任務:A.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經濟與文化建設及其歷史、語言、文學和國際關系進行科學研究並撰寫研究著作﹔B.翻譯並籌備出版歷史和文學回憶錄以及中國當代的歷史、經濟和社會政治著作﹔等等。

  1966年,根據蘇共中央書記處決議,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組建。它的任務之一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遠東所從1969年開始,定期按年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書,詳盡地闡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該所從1972年開始出版《遠東問題》雜志,經常發表關於中國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論文。

  1968年后,蘇聯科學院陸續出版了三卷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可能與現實》、《中國從遠古到現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要史綱》等。

  從1970年開始,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每年都以“中國社會與國家”為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並把會議發言的提綱和論文結集出版。這個研討會已持續了40多年。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