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嶺
2013年06月2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該意見書得到何應欽的高度重視。何應欽下令將其印成小冊子,分發在贛各級官佐,並確定了“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除控制蘇區外圍各縣城要點外,在野外也修筑堅固陣地,從江西贛江向東延伸至福建建寧,構成一條800裡長但沒有完全連接的弧型陣線。
面對國民黨軍的新戰術,紅軍確定了“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方針,首戰攻擊龜縮在吉安富田堅固的堡壘裡的國民黨第五路軍第二十八師公秉藩部和第四十七師上官雲相部。兩師深感紅軍勢大,怕步張輝瓚后塵,觀望不前,不敢貿然“進剿”。紅一、紅三軍團在緊鄰富田的東固深山密林中隱蔽待機近1個月。1931年5月,何應欽為向南京國民會議獻禮,嚴令第五路軍“不顧一切,奮勇前進。為期攻下東固,樹各路之先聲”,限令5月15日前佔領東固。在軍令督促下,公秉藩和上官雲相兩部脫離堅固陣地,向東固進發,鑽進了紅軍布下的口袋陣,結果被紅軍消滅大部。隨后,紅軍就勢向東橫掃700裡,再戰白沙、中村、廣昌、建寧,五戰五捷,打破以堡壘戰術為主的第二次“圍剿”。
國民黨第五次“圍剿”碉堡戰略的提出
對第一、第二次“圍剿”的失利,蔣介石認為主因是以雜牌軍為“進剿”主力,於是代之以中央軍嫡系部隊為“進剿”主力,進行第三和第四次“圍剿”。由於採取的策略仍是“分進合擊,長驅直入”,這兩次“圍剿”在紅軍機動靈活的運動游擊戰面前均遭失敗。
在第四次“圍剿”中,以陳誠的嫡系組成的第一縱隊第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九3個師幾乎被全殲,這促使一些黃埔出身的嫡系將領對“剿共”策略的反思和總結。
在宜黃縣黃陂蛟湖戰斗中,第五十二師參謀長柳際明面對紅軍潮水般的攻擊,在整個部隊陷入各自為戰的狀況下,指揮該師輜重營,依托村庄構筑工事,奇跡般地得以逃脫。柳際明本為黃埔軍校工兵科教官,善筑工事,由此提出實施碉堡戰略的建議。第十八軍副軍長羅卓英也意識到工事的重要性,提出“多流汗,少流血”的口號。陳誠總結各將領的建議,將碉堡戰略的好處歸納為五點:1.主動在我,攻守可以自由﹔2.后方可以確保,民眾可安然來歸﹔3.共軍難以向共區之外獲得物資﹔4.我可省卻防御兵力﹔5.共軍之狼奔豕突之慣技無法得逞。在此基礎上,陳誠進而提出“碉成民安”口號。
1933年3月21日,紅一方面軍在宜黃東陂草台崗殲敵第十一師大部和第九師一部,紅軍主力7萬余人顧不上打掃戰場,迅速向北進發,以林彪為總指揮,展開攻取樂安縣城的戰斗。樂安守軍為敵第四十三師的孔令恂旅共5000余人。第四十三師是雜牌軍,被作為后方守備部隊,此時剛劃歸陳誠縱隊指揮。國民黨軍雖然在附近的崇仁地區集結了7個師的兵力,但懾於紅軍的打援戰術,不敢迅速趕來救援。
蔣介石本以為樂安縣城能被紅軍輕易攻破,但結局大出國共雙方意料,孔令恂防守得特別頑強,紅軍採用強攻、夜襲、坑道作業等戰術,圍攻數晝夜,犧牲數千人,竟然未攻下樂安。究其原因,是孔令恂部在守備樂安時,在縣城和城牆四周修筑了大量堡壘。隨后,紅軍轉攻宜黃縣城。宜黃守軍是柏天民的獨立三十二旅5000余人。柏天民接受團長王耀武建議,依托縣城堅固工事固守並取得成功。
紅軍兩次攻城受挫,對國民黨軍隊而言,雖屬戰術層級的小勝利,卻意義深遠。處於弱勢的守軍依仗碉堡能扛住幾乎全部中央紅軍大規模的攻擊,使得蔣介石對碉堡戰術認識發生了轉變。1933年5月,蔣介石在崇仁召開軍事會議。會上,羅卓英再次提出多做工事,“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觀點。對此,蔣介石嘉許說“這是戰勝紅軍的要訣”,要到會者身體力行。他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專門談及“剿共”戰略戰術要點:“多筑據點,勤修碉卡,縱深配置,以求穩固,吸引共軍來攻。當碉堡線穩固,共軍疲於攻擊之后,又輕裝急進,便裝遠探,秘密敏捷地向前推進。”
1933年上半年,蔣介石聘請德國將軍馮•塞克特為軍事顧問,幫助制訂新軍事計劃。塞克特苦心研究前幾次“圍剿”失敗的教訓,得出國民黨軍隊應盡量避免與紅軍野戰,用碉堡戰術進攻紅軍的結論。塞克特認為:中央蘇區方圓不過500裡,隻要堅持修碉堡筑路,逐步推進,即使一天隻向前推進一兩裡,不到一年也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因此,他建議蔣介石改變戰法,把“長驅直入”改為“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