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全面解讀國民黨的碉堡“圍剿”戰略

 傅長嶺

2013年06月2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3年6月8日至12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召開“剿匪”會議,專門討論第五次“圍剿”的戰略戰術。時任南昌行營參謀柳維垣繼續提出實施碉堡戰術,終被蔣介石所採納,會議結束時分發給國民黨各將領的《剿匪手冊》《孫吳戰略問答》等書中均含有碉堡戰術內容。會后,南昌行營設立碉堡科,由柳維垣負責,實施對碉堡戰術的指導,派軍事參議院參議馬吉擔任指導督察事務,派大批軍事人員分赴各地指導督察,並編寫和頒布《剿匪部隊協助民眾構筑碉寨圖書》,擬定了構筑碉堡的具體方法。

1933年7月,蔣介石在廬山舉辦軍官訓練團,進一步擬定了堡壘戰的戰略戰術。其原則是:“以守為攻,乘機進剿,主用合圍之術,兼採機動之師,遠探密壘,薄守厚援,層層鞏固,節節進逼,對峙則守,得隙則攻。”在戰術上“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要求多筑據點,勤修碉堡,縱深配置,以求穩固,“務期星羅棋布”,“進得一步,即守一步,不為防線而為鐵板式平面,逐漸推進,縮小匪區”。具體講,擔任進攻的部隊,每天隻前進四五十裡,下午3時前要宿營好,立即構成簡易的野戰工事,起碼做好一道鹿砦,陣地工事在天黑前完成。次日,根據作戰需要,構筑碉堡工事,並修筑軍用公路,第一線部隊前進了,就留給守備部隊防守,使得第一線部隊有了可靠的后方,以便一步一步地蠶食蘇區。

隨著碉堡戰略的推行,國民黨軍以撫州為核心,在中央蘇區北部邊緣,東起黎川南城交界處的硝石,西至吉安吉水,綿延800裡通往中央蘇區各主要公路上修筑封鎖線。國民黨軍在第三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南城成立土木工程訓練班,在南城北門外構筑了許多永久性和臨時性工事,為訓練班提供教學實例。

撫州是國民黨軍隊筑碉堡最多的地區,具體有:第五、第六、第九十六師在硝石﹔第九十、第五十九、第十四師在南城、南豐撫河上游 江兩岸﹔第十師在騰橋、崇仁一帶﹔第二十三師在樂安﹔第三十六、第四、第八十五師在金溪地區﹔第九十七、第九十九師在宜黃﹔第八十九、第九十八師在臨川一帶。碉堡構筑成梅花狀,形成嚴密的交叉火力網。就構筑材料來說,有木碉、竹碉、土碉、磚碉、石碉﹔就大小來說,有排碉(也稱母碉)、班碉(也稱子碉)﹔就高低來說,有樓碉、平碉(無棱)、伏地碉、地堡﹔就形狀說,有圓碉、方碉、多邊形碉、平頂碉、尖頂碉等。據史料統計,僅宜黃、南城、樂安、黎川、金溪、崇仁、資溪、南豐8縣的碉堡就達2032座,佔整個江西第五次反“圍剿”時期國民黨軍修筑碉堡總量(2900)的70%以上。

紅軍對碉堡封鎖線大規模的主動出擊

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進入中央蘇區,“左”傾冒險主義逐漸在紅軍中佔據主導地位。6月,鑒於整個中央紅軍主力在樂安、宜黃、崇仁地區與國民黨軍隊的對峙中毫無進展,在上海的共產國際駐中共軍事總顧問M.施特恩要求實行分兵,紅一方面軍在東、西兩個方向分別以紅一、紅三軍團為主要作戰單位,實行“分離作戰”,得到了博古等“左”傾軍事領導人的盲從。

1933年7月,以紅三軍團為主組成東方軍,在東面的福建等地進行作戰﹔以紅一軍團為主組成中央軍,留在樂宜崇及吉安永豐等蘇區北部地區破襲國民黨軍逐漸開始修筑的碉堡。紅一方面軍分兵后,紅一軍團除了8月底在吉水烏江圩殲滅修筑碉堡的國民黨軍第八十師外,沒能阻止國民黨軍逐步完成吉水、永豐到樂安、宜黃的堡壘封鎖線。而以紅三軍團為主的東方軍在福建雖然取得一定戰果,但卻喪失了進行反“圍剿”斗爭准備的寶貴時間。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