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嶺
2013年06月2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月8日,敵北路軍集結6個師由南豐向廣昌推進,其先頭部隊第九十四師、第十四師已進至三溪圩、三坑地區。中革軍委集中紅軍第一、第三、第五、第九軍團大部分主力,由彭德懷、楊尚昆指揮,向三溪圩之敵進行反擊。經過4天殘酷的碉堡戰,紅軍損失2000多人,被迫向南撤退。當紅軍主力在進行三溪圩反擊戰時,國民黨東路軍趁虛在東面發動攻勢,攻佔了泰寧城。中革軍委命令紅一、紅三軍團轉兵東進,意圖消滅敵東路軍。攻佔泰寧的國民黨軍迅速修起了碉堡,將泰寧封鎖線與黎川封鎖線連接起來。與此同時,國民黨北路軍趁紅軍主力集結於泰寧之際,在南豐與廣昌交界修碉筑堡,完成了白舍、瑤陂—朱坊、甘坊封鎖線,這樣,國民黨軍從東面的泰寧到北面的南豐,用碉堡將中央蘇區完全封鎖。4月上旬,國民黨軍完成了黎泰封鎖線及南(豐)白(舍)公路后,集中第三路軍11個師,向廣昌發起了進攻。
慘烈的國共廣昌碉堡對攻
1934年4月,國民黨軍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終於進入了廣昌。雖然第三路軍也修建碉堡封鎖線,但只是擇其要點,和南豐、黎川、南城等地相比,已經少了許多。這是因為,一是國民黨將領經過幾個月的勝利,已經狂妄傲慢,放鬆了對碉堡工事的要求﹔二是國民黨軍部隊已疲憊不堪。當時,國民黨廣昌方面的部隊拖死、累死、病死的特別多,最好的連隊也隻剩下五六十人(按編制應有一百五六十人),每攻佔一地,最初尚構筑碉堡工事,但一見紅軍撤退就撂下不做,跟著前進。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紅軍只是消極防御,國民黨軍將碉堡不再定位為封鎖,而是在進攻中遇到紅軍短促突擊時,退回碉堡固守,加之紅軍沒有重火器,碉堡簡單和粗糙一點也沒關系。“圍剿”初期時,一連人修筑1個碉堡需要一整天,在廣昌卻是一排人一天就可完成。
廣昌是進入中央蘇區的北部門戶,為御敵於國門之外,博古、李德要求紅軍在此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提出要像“保衛馬德裡”一樣“死守廣昌、寸土必爭”。由於廣昌縣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紅軍在1933年底就開始在前兩任廣昌警備司令陳奇涵和張經武主持下,在廣昌城到甘竹(廣昌北)一帶修筑防御工事,在縣城北郊修了一個大碉堡,在甘竹西北面修了兩個中型碉堡。1934年2月底,鑒於國民黨軍南下推進廣昌速度加快,紅五軍團第十四師到廣昌接防,師長張宗遜兼任廣昌警備司令,繼續修筑和完善堅固工事。李德專程到廣昌視察碉堡修筑工作,要求紅軍除大碉堡外,要多建目標小、獨立的支撐點,射擊孔外面小、裡面大。每個支撐點裡儲存夠一個星期用的干糧和水,能夠死守一個星期。自1933年底到1934年4月,紅軍用了5個月時間,在廣昌城北到甘竹一線,共構筑了堅固的大小支撐點和碉堡十多個,在廣昌城周圍修了7個支撐點,每個支撐點駐守的兵力不等,有的為一個營,有的一個連,有的一個排。紅軍為了抵抗國民黨軍的飛機和大炮,將碉堡修得極為堅固,號稱“永久工事”,這種碉堡,最大是營用碉堡,可容納四五百人戰斗、觀察和生活,通常是圍繞一個山頭構筑,依地形連續若干大中小型地堡,形成一個完整的陣地。
4月10日,國民黨進攻廣昌的戰斗開始,紅一、紅三、紅五軍團等各部,依托各個工事點,實施“短促突擊”戰術,多次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紅軍堅固的堡壘,給國民黨軍進攻造成了極大困難。例如,國民黨軍第四師湯恩伯部與第七十九師樊崧甫部進攻甘竹附近的“永久工事”,攻了很久,沒有奏效,最后調來大量的炮兵,對碉堡集中長時間的轟擊,將碉堡轟平,才佔領了甘竹。廣昌保衛戰期間,國民黨損失2626人,紅軍傷亡高達5000多人,約佔參戰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從4月11日至27日,國民黨軍在爭奪廣昌的外圍戰斗中,共修筑了白水岩—吳家山碉堡群、延福嶂—白葉堡—平山、大羅山一線碉堡群、大羅山—如意亭—樹德亭一線碉堡群,作為應對紅軍“短促突擊”戰術的支撐點。4月29日至5月3日,攻佔廣昌后,國民黨軍為防止紅軍反攻廣昌,又修筑了傘蓋頭—巴掌形—新人坪一線、新人坪—仙人山—賣竹坪一線、賣竹坪—三官殿—河東一線碉堡群,在番爐寺以南馬坊、中坊、郭峰山至老頭樹一帶擇其要點也修筑了碉堡。7月到9月,紅軍在廣昌南部先后進行了大寨腦、高虎腦、萬年亭、驛前、石城等地阻擊戰,沒能抵住國民黨軍的南下。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隨后,國民黨佔領中央蘇區,並在各交通要點修筑碉堡,對尚留在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進行“清剿”。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