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大儀式與領袖人物,孟昭瑞的膠片還詳盡地記錄著新中國發展的重要時刻——
1952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提前竣工﹔
1953年,鞍鋼進行大規模基建,生產出了無縫鋼管﹔
1956年5月26日,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突破北京至拉薩的“空中禁區”﹔
1959年,哈爾濱投產“鍋爐廠”、“汽輪機廠”、“電機廠”等“三大現代化動力廠”﹔
1979年,我國第一個大型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導流隧洞過水並完成截流﹔
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順利竣工……
他用鏡頭,客觀而全息地將一個個現場記錄下,用膠片將共和國的起承轉合聯接成一個長長的光影甬道。一個國家的成長足跡從未如此集中於一個攝影師之手。
他的鏡頭亦記錄著不少名流掠影——老舍、胡風、郭沫若、常香玉、茅盾、齊白石、田漢、梅蘭芳、曹禺、丁玲、常書鴻、華羅庚、冰心、葉聖陶,還有錢學森、鄧稼先……
對攝影以及攝影的作用,他在端起相機開啟職業生涯的第一刻時,並未有深刻理解,“覺得那只是工作。”只是,六十余年過去,他的個人鏡頭都成了國家敘事,為國家和人民提供了珍貴的影像記憶,他讓歷史深處的每一個細節都變得——可以觀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