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太行天河——紅旗渠修建的前前后后

2013年09月10日08:2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太行天河

引漳入林

此前幾年興建的大規模水利工程,卻沒能使林縣擺脫缺水的命運。這些是“無用功”嗎?楊貴不這樣認為:“倒應該感謝1959年那場干旱,它讓縣委從陶醉中清醒過來。我們對林縣境內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進行了最大可能的利用,但水還是不夠。這就証明隻盯著林縣,在家裡打主意不行,逼著我們去縣外找水。”

1959年6月,林縣的旱情日益嚴重起來。楊貴和縣長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帶隊出發,分別沿著濁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嶺去上游尋找新水。

這樣的組合讓記者有些不解,找水這件事何需林縣一二把手親力親為?楊貴說:“水在林縣是天大的事。要想做事,領導干部就是要沖鋒在前,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方法和作風。沒有這種做法,怎麼帶領群眾往前奔?”

三個找水小組,一路步行,翻山越嶺。很快,李貴小組和李運寶小組都失望而歸,他們勘察了淇河和淅河沿線,水量皆不堪用。

沿著濁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楊貴,卻有了喜出望外的發現。

起初,楊貴的腳下隻有干涸的河道,怪石嶙峋。偶有潺潺細流,卻遠不足以為林縣所用。直到進入山西平順縣石城公社,遠遠地就聽見峽谷中的隆隆水聲。

順著陡峭的山崖攀援而上,楊貴等人終於見到了這條夢寐以求的濁漳河真容。峽谷足有百米深,河水在谷底翻滾著,波濤洶涌。大旱之下的濁漳河,竟然有這麼豐沛的流量,楊貴又喜又氣。喜的是這條河水量巨大,足以成為水源地﹔氣的是上天何以如此不公,林縣也有濁漳河,卻只是條汛期才有水流的季節河。

濁漳河在林縣附近的河道非常復雜,支流眾多,水量不均。林縣的濁漳河只是其支流之一,平順縣的濁漳河才真的是主河道。這條濁漳河常年流量為每秒30立方米,年徑流量達到7.3億立方米。

半個月后,楊貴帶著足以改變林縣命運的濁漳河資料回來了。到家的第一夜,楊貴興奮得徹夜難眠,一遍遍地用紅筆在地圖上勾勒著引水線路。具體的引水點還有待詳細勘測,濁漳河沿線標注的地名被楊貴圈了一個遍。這些紅圈引出的紅線,彎彎曲曲地匯集到了林縣的一個點上——墳頭嶺。

每條線都穿越著巍巍太行的層巒,這意味著未來的引水渠要面對的層層阻隔,工程難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

其實,林縣濁漳河是一條現成的河道,從這裡引水甚為方便,但楊貴卻棄之不用。隻有了解林縣地貌,才能明白楊貴的苦衷。

林縣的濁漳河從地勢低窪的縣域北側流過,墳頭嶺是橫在濁漳河西南側的一道落差百米的高台。林縣在1955年建設的天橋斷渠,也是利用了濁漳河的水源,但灌溉面積隻有三千余畝,就是因為水往低處流,不可能往上爬過墳頭嶺。

從平順縣引來的濁漳河水,隻要到達海拔較高的墳頭嶺,就能讓林縣西部廣袤的土地得到水源。隨后進行的引水渠線路詳勘表明,平順縣濁漳河河道比墳頭嶺的海拔高出將近9米。有了落差,水就能流到墳頭嶺。

但是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懸而未決。林縣設想的引水點,不但出了林縣,還出了河南省,在山西省平順縣。除了濁漳河,那裡的水資源也談不上豐沛,能同意把水分給林縣一份嗎?

楊貴一方面給河南省委打報告,匯報從山西引水的設想,請省委協調支持,一方面運作起了林縣在山西的“高層路線”。

林縣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的太行五地委駐地。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就曾在林縣工作,深知林縣缺水之苦。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林縣從山西平順引水的計劃一路綠燈。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擴大會議確定興建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后來的紅旗渠。不過,林縣縣委的決定雖然得到了上級的批准,卻也在得到批復的同時被明確告知:資金、糧食方面不可能給予支持。

1959年的那場干旱,實際上是三年困難時期的開始。此前罔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大躍進,再加上自然災害,造成了嚴重的全國性糧食短缺和飢荒。河南是三年困難時期的重災區,對引漳入林工程確實沒有余力相助。甚至在新鄉地委給林縣的批復中,還含蓄地進行了勸阻:“林縣可根據自己的財力、人力,考慮是否興建這個工程。”

但林縣人的性格卻像太行山的石頭一樣倔強,認准的事情絕不回頭。在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的地方,林縣人要把這個故事重新演繹一遍。

楊貴回憶,當時有領導私下裡勸他,語氣很不客氣:“你林縣有多大荷包,要包這麼大的粽子?”楊貴答:“我們有55萬人。”

不過,楊貴也承認,林縣對引漳入林工程的謀劃過程,確實太過樂觀了。

1960年的春節,林縣縣委沒有休息,一班人聚在一起做“算術題”。

出題的是楊貴:“引漳入林人工渠全長七萬一千米,寬八米,高四米三,上七萬一千人,每人承包一米,咱們多長時間能修成?”

縣委組織部部長路加林先表態:“老百姓蓋五間房,也不過個把月,一人挖一米,也就三四十個土方,兩個月怎麼也干完了。”

縣長李貴比較“慎重”:“山上石頭不好挖,算三天挖一方,大概一百天吧。”

共識很快形成:引漳入林工程2月開工,大干三個月,爭取“五一”建成主干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