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王明不一樣的地方

(安徽)張家康

2013年11月05日14: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10 年秋,17 歲的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先入湘鄉繼入長沙后入北京,紛繁多變的世界給予他極大的感官和精神的刺激。他信過康有為、梁啟超,信過孫中山,最后又信過陳獨秀,成為五四運動中的積極分子,他對政治有著一種莫名的沖動,這在他寫的《民眾的大聯合》中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文章說:“我們知道了!我們醒覺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這種社會的擔當,這種歷史的責任,這種年輕人一往無前的霸氣,已是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在他參與發起的驅逐湖南督軍張敬堯的運動中,他已成為風雲人物,報刊上頻頻出現他的姓名,社會各界已將關注的焦點集中於他。此時的他還沒有固定的政治信仰,對於“種種主義,種種學說,都還沒有得到一個比較明了的概念。”1920 年夏,他在上海與陳獨秀相會,陳所談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話,使他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不久,陳獨秀在相約各地共產主義者創建共產黨時,毛澤東成為湖南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王明在16 歲那年,考入設在六安縣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錢杏村也就是阿英是他的國文教員。1924 年夏,王明考入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時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到處都洋溢著“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革命高潮,他亦為潮流所激蕩,成為商大的積極分子。正是在商大,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使思想理念和政治信仰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用他的話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耳目為之一新,思想為之一變”。

1925 年10 月,王明在商大加入中國共產黨。11 月,王明等60 余人,由上海啟程來到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學習。時勢造英雄,盡管王明在商大的政治活動比較活躍,但是如果沒有去蘇聯的四年留學生活,他的政治命運決然不會那麼的富有色彩。

出國留學最大的困難,莫過於語言交流。聰明刻苦的王明,很快就能說會寫俄文。也就在此時,王明被中大副校長米夫所看中,米夫隻比王明大3 歲,是個少年得志的布爾什維克,這個人是王明一生中所遇到的“貴人”。米夫教授的是列寧主義課程,主要宣講斯大林的《論列寧主義基礎》。米夫是個不重實際的人,講課時很少聯系實際,從概念到概念,一堂課下來,也不知教授了多少政治名詞術語,而這又正中死記硬背的王明的下懷。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俄語,在課堂上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就這樣引起米夫的重視和青睞。

1927 年1 月,米夫以聯共宣傳家代表團團長身份來華,王明作為米夫的翻譯,由海參崴乘船,於3 月到達廣州。回國期間,王明除充當翻譯角色外,還幫助米夫作一些具體的工作。當時,共產國際六大通過了一個綱領,其中的精髓是:“保衛蘇聯已成為目前各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

王明多少也有些倚洋人而自重,據當時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的宋侃夫說:“王明這時活動多,到處講話,做報告。”內容多與保衛蘇聯有關。他還在《向導》發表文章,闡發共產國際綱領,提出蘇聯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救星”,他把當時中蘇兩國斷絕外交關系,看作是“武裝進攻的第一個信號”,並指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尤其是值得革命的中國民眾注意﹔因為它直接關聯著世界革命的命運”。這個觀點成為困擾他的終生心結,他為此而擔驚受怕,為此而嘔心瀝血,這是他政治崛起的起始點和立腳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