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王明不一樣的地方

(安徽)張家康

2013年11月05日14: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曾經對師哲說過這樣的話,“王明問題的關鍵症結之所在,就是他對自己的事考慮得太少,對別人的事卻操心得太多了。”所謂“別人的事”,指的是中國之外蘇聯的事,真是精辟之至,一針見血。

大革命時期,王明的出發點、著眼點是共產國際,這才產生出教條的“左”傾冒險錯誤﹔抗戰時期,王明又為蘇聯著想,惟恐得罪國民黨,才產生妥協退讓的右傾錯誤。與之相反的是,毛澤東的出發點、著眼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正是在面對和處理這一核心利益時,他們之間分歧明顯,而這之中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起始點和立腳點

毛澤東長王明11 歲,兩人雖然都家境貧寒,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父親。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是個勤勞節儉的農民,正是靠著他的克勤克儉,才使得毛家在小小的韶山沖,也算得上不大不小的財東。他對兒子沒有過高的奢望,只是要求也像他一樣,靠勞動和算計,成為韶山沖更大的財東。

在毛澤東的記憶中,他6歲就做力所能及的農活和家務,剛識字就幫父親記賬,稍大就和長工一起干農活。父親討厭無休止的讀書,他的理想是兒子識字記賬,再學會打官司就行了。和毛澤東不同,王明的父親陳聘之是個讀書人,當過私塾先生。

毛澤東6歲就干農活,王明5歲則隨當私塾先生的父親讀書。與毛澤東9歲入私塾讀書相比,王明要早4年,而更重要的是,有父母的期待和支持,王明的讀書求學,根本用不著像毛澤東防范父親那樣,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少年毛澤東是被父親當作“長工”一樣使喚,就因為讀書,不知被父親痛罵過多少次,在與父親的爭執中,他變得更為敏感和叛逆。少年王明乖巧聰明,一手工整娟秀的楷書,使小小年紀的他,每逢臘月都要給街坊鄰居寫春聯。大人們的贊不絕口,使他的虛榮心得以滿足。和毛澤東在私塾讀書相比,王明倒是個聽話的學生,凡教過他的先生沒有不欣賞他的。

生活在農村的少年毛澤東,天天和農民在一起,有時也被父親催逼下田當“泥腿子”。他與農民有著最為親近的情感聯系,常常為他們的遭遇抱不平。1910 年4 月,長沙發生飢荒,糧價飛漲,民不聊生。飢民們去官府請願,非但沒有受到安撫,反而遭到槍彈的鎮壓。消息傳到韶山,毛澤東十分痛心,對官府的鎮壓,極為不滿和憤怒。幾十年后,他還感慨地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

王明所缺乏的正是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他基本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在遠離實際的私塾裡,渡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