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理直氣壯 借典助理 理從事出

梁 衡:關於毛澤東文風的鮮明特點

2013年11月18日08:39   來源:北京日報

  第三個特點是知識淵博,即有學者式的積累——用典豐富,文庫史海,隨手拈來。

  領袖又應該是學問家。他要懂社會規律,要知道它過去的軌跡,要用這些知識改造社會、管理社會,引導社會前行。政治領袖起碼是一個愛讀書、多讀書、通歷史、懂哲學、愛文學的人。因為文學不只是藝術,還是人學、社會學。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文史典籍,在文章中隨手拈來,十分貼切,借過去說明現在。他文章中的用典有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從典籍中找根據,証明目前之理,就是常說的“引經據典”中的“引經”。比如,他在《為人民服務》中引司馬遷的話: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這就是政治領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力,翻新經典,為己所用﹔既宏揚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典知識。

  二是借經典事例來比喻、闡述一種道理。有時用史料,有時用文學故事,就是常說的“引經據典”中的“據典”。如他借東周列國的故事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犯不除,國無寧日。”借李密的《陳情表》說司徒雷登:“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麼事做了,隻好挾起皮包走路。”

  毛澤東的文章大部分是說給中國的老百姓或中低層干部聽的。所以,他常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如在七大閉幕詞中引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常將《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文學故事當哲學、軍事教材來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例如,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用《水滸傳》故事來闡述戰爭的戰略戰術: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孫悟空在他筆下,一會兒比做智慧化身,鑽入鐵扇公主的肚子裡﹔一會兒比做敵人,跑不出人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所以,他的報告總是聽者雲集,歡聲笑語,毫無理論的枯澀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於現實,把實踐融進了理論。

  1949年新年到來之際,解放戰爭眼看就要勝利,蔣介石又要搞假和談。他立即以新華社名義發表了一個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巧妙地用了一個伊索寓言典故:

  這裡用得著古代希臘的一段寓言:“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於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並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況且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

  三是用典來“起興”,可增加文章的效果,妙趣橫生。“起興”是詩歌,特別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如“山丹丹開花紅姣姣,香香人材長得好。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現在,手機上調侃的段子也常用這種形式。如“曾經滄海難為水,大鍋蘿卜燉豬腿﹔在天要做比翼鳥,相約今天吃蝦餃﹔君問歸期未有期,去吃新疆大盤雞”,都很幽默。

  毛澤東懂文學,愛詩,寫詩,知道怎樣讓文章更美一些。他這時用典並不直接為“証理”,或者並不主要是“証理”,而是借典“起興”,引出下面的道理,造成一種幽默,加深印象,是“借典助理”。如1939年7月7日,他對即將上前線的陝北公學(即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師生講話,以《封神演義》故事作比:

  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這裡從“法寶”的字面引出下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