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鄧穎超同志誕辰110周年”網上訪談

實錄:趙煒高振普廖心文李愛華談"我們的鄧大姐"

2014年01月20日18: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持人]:通過廖主任的介紹,鄧大姐在革命前沿一直在忙碌和投身去奉獻這麼一位偉大的女性,我相信鄧穎超除了作為革命界女性優秀代表之外,可能相對於周恩來來講,相對於國家來講更是周恩來的一位賢內助,在家務方面她恐怕也付出和貢獻了很多,請問高將軍,可能您比較了解,鄧穎超平時是怎麼協助周恩來處理家事的呢?

[高振普]:應該這麼講,今天與網友共同紀念鄧穎超110周年誕辰,共同緬懷這位偉人,非常高興。談到賢內助的問題,應該說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兩個人是黨和人民的模范夫妻,應該是楷模。大家都知道周恩來總理工作相當繁忙,而且周恩來是一個大家族,他那個家庭人比較多,侄兒侄女、兄弟等事情也比較多,但他一天忙於國家大事,顧不過來,但他抽空還是過問一下,像大量的家裡的事情都是鄧穎超同志來承擔的,雖然鄧穎超周恩來兩個人生活的事都是衛士組來辦事,但是都是鄧大姐的助手,鄧大姐如果有什麼事要辦了,那就是鄧穎超同志都想著,總不能都是她去跑,就由衛士去做。周恩來的親戚家有什麼事,隻要知道的,鄧穎超都承擔下來了。包括生活困難、孩子上學、誰家的人又病了,鄧穎超講過,這麼多事情,這麼多開支,實際上周總理工資不夠他自己的開銷,鄧大姐也跟周總理說我的錢扔到你身上了。為什麼呢,因為鄧大姐沒什麼親屬,也就一個遠方的侄子在長春工作,鄧大姐說過,這個人是很本份的,很少來找鄧大姐辦什麼事。我們認識他還是后期認識這個侄子。而且鄧大姐對自己的侄子要求很嚴格,對侄孫們要求也很嚴格。對周恩來總理家裡的事,都是由鄧大姐來照顧。而且非常合情合理,根據他們家庭的情況,補助多少錢,照顧生活。比如說這個家裡,5個人需要照顧,一個人30塊錢,一共150塊錢。等到工作了,那就減少30塊錢。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減少資助,這些安排的都很仔細。她拿著她的工資照顧這些親屬,當然還有工作上的事,這樣就減少了國家的開支。鄧大姐說過,我們倆的工資,我們倆用不完,留著干什麼,我們減少國家的負擔,照顧這些親屬,也是當做工作。我可以這麼說,隻要接受她照顧的家庭,除了親兄弟的孩子們,其他的也是不少的。我有一個很小的統計,大概是當年照顧這些孩子、照顧這些親屬,包括弟妹,這個量非常大,金額也佔他倆工資的三分之一,都照顧了這些家庭了。應該說,“賢內助”完全是標准的,分擔了總理大量的時間,讓總理去管國家大事。大姐也沒有完全不管工作,她也有工作,她除了承擔自己的工作之外還抽出時間替周總理分擔這些家庭的事情。她的貢獻,國家、家庭,真正的賢內助。

[主持人]:我想,對於料理周總理的家事來說也是對國家一個非常大的幫助,為了能夠讓總理在革命的前沿更好的投身於工作,把他的家庭和后備力量都料理的非常條條有理,全家人都得到了照顧,應該說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感覺聽起來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趙煒]:我要補充一下,應該說這個賢內助,對家屬、親朋,主要是家屬,周家的,生老病死都管,但有一條是絕不管,就是他們的工作絕不能以周恩來、鄧穎超的名義去安排,周總理和鄧大姐是堅決不允許給予他們本身不要求他們所在的組織,他們也不讓所在組織去照顧,包括她的弟弟。鄧大姐對這一點很有原則,不是沒原則的。鄧大姐,另外一點,我覺得她在中國婦女中很了不起,中國的封建社會,女的顧自己的家,對丈夫的家,有時候矛盾重重,但鄧穎超沒有親屬,就那麼一個侄子,她不管,然后她把自己的工資都拿去照顧周總理的親屬,我覺得這點是我們其他婦女應該學的。

[主持人]:對,這一點普通家庭可能做到難度都很大。那周總理和鄧大姐之間關系能夠這麼好,他們其中會有什麼樣溝通方式?我聽說您手裡有一些他們的通信,能給我們講講類似的故事嗎?

[李愛華]:說到周總理和鄧大姐的書信,應該也和趙煒阿姨有一個直接的關系。這些書信,現在存有74封。中央文獻出版社出了一本《周恩來書信選集》,這裡全都登錄了,也就是說我看到的書信這裡全部都有,這些書信就是在鄧大姐去世以后,由遺囑執行人之一的趙煒同志,由她移交給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就是廖主任她們單位。1997年我們開始籌建紀念館,為了讓廣大百姓能夠讀到這封信,中央文獻就挑選了58封信移交到我們館保管,主要為了便於展出。

[主持人]:全部都是原稿嗎?

[李愛華]:都是原稿。

[主持人]:那非常珍貴。

[李愛華]:非常珍貴。說到這些信,剛才高局說了,他們是一對模范夫妻。在這個信裡真的是能夠體現的特別充分,說到這個信,我想,有這樣幾個特點,既然是書信,肯定都是兩地書,在分開的時候,人們才開始寫信。既然是書信兩地書,就有基本的功能,比如說思念、問候,特別是要互通平安,它涉及的內容很廣,這是它的一般功能。特點在於由於這兩個人物在黨內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他們的信裡涉及到重大的歷史事件。現在我們存下來的第一封信,也就是在我們館裡,應該說也是現存他們的第一封信,1938年11月13號的書信。這封信在抗日戰爭時期,記述了周總理從長沙撤退的細節。到1947年,鄧大姐搞“土改”遇到了很多問題,這時候他就和總理商量這些事情。他們信有一個特點,是不同於普通的夫妻,他們有普通夫妻的思念,但不同於普通的是記述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實,對於我們補史、証史是很好的資料。有一個特點是語言特點,我特別喜歡讀這本書,我都讀成這樣了。這個書裡,語言特別朴實,特別真誠,從來沒有刻意雕琢字句,記述也很平實,但在在朴實語言中我感覺到他們張揚的炙熱感情,在真誠當中透著美好,在記事的時候,寫的特別細,這些細致當中,就讓你感覺到他的意境真的是感人至深。希望網友朋友們可以找這本書讀一讀。

[李愛華]:我想舉倆例子。

[主持人]:您最喜歡的段落。

[李愛華]:1947年中秋節,正是在轉戰陝北時期,周總理在陝北給土改的鄧大姐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這麼寫的。“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黃昏,月已東升,坐在一排石窯洞中的我,正好修寫家書寄遠人。”“山居過節,居然也吃到兩塊月餅,幾串葡萄。對月懷人,不知滹沱河畔有無月色可覽,有無人在感想?”我能夠背出來。這聽起來特別浪漫。

[李愛華]:鄧大姐寫起來,特別炙熱。比如在延安的時候,她寫給周總理一封信。鄧大姐在延安,周總理在重慶。周恩來剛走了三天,鄧大姐就寫了,你走了,三天了,我好想你的太。不合語法,特別感動。還有,你走了,把我的心情和精神都帶走了,深深地吻你,輕輕地吻你。周總理也會說,吻你萬千,這些都在這裡邊記著,所以網友朋友們一定要讀一讀這些信,真的是很好。這是一個語言特點。

[李愛華]:還有就是稱呼,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周總理在信中稱呼鄧大姐一般是超、小超。他署名是翔或者鸞,翔就是他的號翔宇,鸞是他的幼名大鸞,有時候也是小超,恩來,也有。鄧大姐在稱呼和落款上,透著女性的溫柔和在丈夫面前的嬌媚。我有時候給觀眾講嬌媚的時候,觀眾老是問我這個詞。真的是嬌媚,我給你舉幾個例子,她要是稱呼周總理,就說“來”,自己就會簽上“超”,他要是稱呼周總理“恩來”,就會寫“小超”,如果稱呼總理“鸞”,自己就會寫上“鳳”,還有親愛的老伴,我最親愛的人,這個時候寫什麼呢?你的知己兼好妻。不同的信有不同的稱呼,我在這些稱呼中感受到他們愛的細膩和愛的優雅。

[主持人]:聽完您講的之后,我都特別感動了。當代的年輕人可能覺得我們表達感情在這個時代是很直白、很普通的。沒想到在革命年代,我們這樣一對革命夫妻也會用這麼直白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的信件,您讀過嗎?

[趙煒]:讀過。

[主持人]:當鄧大姐寫這樣的信的時候,您是不是在旁邊也有看到?

[趙煒]:她給總理寫這樣的信,后來都太少了,后來也有她關心總理的生活,健康,她都是寫條子提醒,比如說恩來,你該怎麼怎麼的了。底下來一個小超,就是這樣很簡單。就是提醒,沒有這樣的。

[廖心文]:這些都是早期的。

[李愛華]:剛才我舉的是戰爭年代的,建國以后也有。我再給你舉一個例子,周總理在50年代初期,鄧大姐病了,到杭州養病,她剛到杭州就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但周總理特別忙,17天之后才回信,按說也不長,周總理就在信中說了,“忙不能做借口”,“只是懶罪該打”。鄧大姐回信了,“不是情書的情書,給我帶來了喜慰。回報雖遲,知罪免打。”知道錯了,就不打了。50多歲了啊。我從他們信中,我覺得他們熱愛生活、懂生活、會生活。這是我的體會。再說忙,周總理對自己的忙都有闡述。還有一封信,他在信裡說,“忙人想病人,總不及病人想忙人想得多,但誰想念深切,則留待后証。”他就是說我想你更迫切。

[主持人]:您都能把這些背得這麼熟。

[李愛華]:我太喜歡信了。我真的很喜歡那些信。再一個是我們的工作特點要給大家講信,在我們館裡展出了很多信,我也歡迎大家到我們館去看信。我現在突然想起來,有一位老領導叫呂正操,我們原來的鐵道部部長,他95歲了,坐著輪椅來了。我們說呂老,您來了。我們歡迎他。您為什麼來?他說,我到這裡來看周總理的情書,聽說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有鄧大姐給周總理寫的情書。我說,不對,周總理也給鄧大姐寫了情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色訪談
· 鄧穎超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