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歷史貢獻【4】

陳 群

2015年06月23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陳雲認為,農業問題是全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經濟不擺在有吃有穿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是不穩固的,必然還要回頭補課。擴大農副土產品的購銷,不僅是農村問題,也是目前活躍中國經濟的關鍵。城市的繁榮是農村經濟轉動的結果。而農業問題,首先是糧食問題。糧食是穩定市場最重要的物資。這是我國一大經濟問題,也是一大政治問題。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

他說:我國糧食問題還沒有過關,要省吃儉用。糧食種植面積不能再縮小了。增產經濟作物,隻能靠提高單產和利用不種糧食的土地。種田必須養地。化肥用得越多(超過一定數量),土地就越瘦,今后必須大力提倡施用農家肥。10 億人民要吃飯,農民種地賣糧給國家,天經地義。農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業生產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改善。現在農民對種糧食不感興趣,這個問題要注意。發展鄉鎮企業是必要的。問題是宣傳“無工不富”的聲音,大大超過了“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件事不能小看。

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統購統銷,是1953 年12 月開始實行的一大經濟政策,也是陳雲在領導經濟工作中最艱難的一次決策。為什麼要實行這個政策?他指出:根本原因是人民購買力增長的速度日益超過這些消費品生產增長的速度。而直接原因是,由於農民生活的改善,他們不急於出賣

自己的余糧。他認為,在糧食問題上,要處理好四種關系。這就是:國家跟農民的關系﹔國家跟消費者的關系﹔國家跟商人的關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關系。而這四種關系中,難處理的是頭兩種,而最難處理的又是第一種。處理好了第一種關系,天下事就好辦了。他說:我這個人不屬於“激烈派”,總是希望抵抗少一點。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城市就要波動﹔如果採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而這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伙。為此,他經過調查研究,提出八種方案,逐一分析比較,權衡利弊得失,最后下很大決心,實行統購統銷政策。這個建議,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贊同。隨后他又根據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定產、定購、定銷的“三定”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統購統銷的工作。

1954 年9 月23 日,陳雲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發言中,回答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政策將來是否會改變的問題時說:計劃收購這個政策,今后要繼續實行下去。因為由國家掌握各種貨源是保証國家進行有計劃建設所必需,同時也是一種使全體農民不受人剝削、都能得到利益的社會主義的步驟。而計劃供應隻能是一種暫時的措施,隻要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增加了,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到可以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辦法就應該取消。

我國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採取統購統銷政策,實行了30 多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經過多年的逐步改革,到1993 年統購統銷體制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代之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購銷體制。歷史說明,在農產品很不豐富的情況下,統購統銷政策對於保障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維持市場物價和社會秩序穩定,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