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歷史貢獻【5】

陳 群

2015年06月23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五、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兼顧

在如何處理國家建設規模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關系問題上,陳雲歷來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高積累,重建設、輕消費﹔另一種是片面強調高消費,重生活、輕建設。他認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兼顧,必須平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平衡大體上是個比較緊張的平衡。建設也寬裕,民生也寬裕,比較困難。搞建設,增加就業,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就要多吃、多穿、多用,社會購買力就要提高,商品供應就會緊張。所謂緊張的平衡,就是常常有些東西不夠。

陳雲說:商品供應緊張是全國財政貿易和經濟建設情況的反映。如果年年如此,那問題就大了,就不僅是商業工作的問題,也不只是當年經濟工作的問題,就需要重新考慮我們的建設方針是否妥當。上世紀60 年代初,面對城市主副食品供應不足、人民體質下降的問題,他提出,要使大中城市6000 多萬人在每人每天供應一兩大豆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再增加半斤魚和半斤肉。這樣,魚肉兩項,五口之家一個月就有五斤。他說,農業問題,市場問題,是關系人民生活的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成為重要的國策。為了農業、市場,其他方面“犧牲”一點,是完全必要的。特別是材料的分配,要先把農業、市場這一頭定下來,然后再看有多少材料搞工業,使人民生活一年一年好起來。他還深情地說:“我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把革命搞成功了,千萬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們手裡失掉。現在我們面臨著如何把革命成果鞏固和發展下去的問題,關鍵就在於要安排好六億多人民的生活,真正為人民謀福利。”( 《陳雲文選》第 3 卷,第 210 頁。)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呼聲很高。陳雲認為,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改善,也可以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像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后而正在進行建設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隻能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這裡就包含著一個原則界限:隻有這麼多錢,不能提高太多,必須做到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吃光用光,國家沒有希望﹔吃了之后,還有余力搞建設,國家才有希望。

陳雲認為,現在我國還是低工資、高就業、加補貼的辦法好。這是保障社會安定的一項基本國策。糧食的收購價高,銷售價低,國家要補貼。從微觀經濟看,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但我國是低工資制,如果國家不補貼,大漲價,就必須大大提高工資,經濟上也會亂套。即使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某些產品也是實行補貼的。當然,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逐步減少一些不合理的補貼。

在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全面認識和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陳雲提出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思想,是處理生活與建設、消費與積累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我國現在處於發展中階段還是將來進入發達階段,都應堅持貫徹這一原則。改善人民生活,是搞好經濟建設的前提和目的,而搞好經濟建設,又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源泉和基礎。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既不能偏廢,也不能顧此失彼,必須兼顧好。如果隻顧加快建設,一味提高積累,而不顧人民的生活保障,就會挫傷人民的積極性,失去人民的支持,即便經濟建設一時搞上去了也要垮下來﹔同樣,隻顧改善人民生活,搞高消費、鋪張浪費,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都會失去源泉和基礎而沒有希望。總之,片面強調高積累或高消費,都不符合中國的發展實際,都行不通,最終都要出大問題,這條歷史經驗確實是應該牢牢記住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