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3】

朱冬生

2015年09月21日08: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干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

田志芳,四川廣安人。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后,曾任東北軍區后勤部車管處處長、沈陽軍區后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毛主席對兒了毛岸英嚴格要求的故事,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干干淨淨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干。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麼也沒想起來。

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裡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后,就在這裡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准備看上兩頁。這時,隻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剛從蘇聯回來。”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兒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毛主席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麼毛主席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藥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毛主席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毛岸英‘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

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毛岸英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后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來了。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身為領袖的毛澤東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由於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

推薦閱讀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組圖:歷屆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珍貴照片

緬懷開國上將宋時輪:早年三次擊退日軍圍剿 曾主持軍事科學院工作28年

哪位開國上將曾是資深的“潛伏”者

陳雲當選恢復重建后的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經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程宏毅)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