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聽客”陳雲與評彈的不了情【2】

葉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新書,有三分好就要鼓掌”

除了重視對“老書”的整理,對於描寫新時代、新社會、新事物的新書,陳雲更是十分支持。他說:“對待現代題材的新書,要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新事物開始時,往往不像樣子,但有強盛的生命力。對老書,有七分好才鼓掌,對新書,有三分好就要鼓掌。”

20世紀60年代初期,評彈界涌現出了一批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由小說改編而成的新的長篇書目。陳雲對此十分關心,經常與演員、創作人員對新書的改編創作進行研究、討論,幫助總結經驗,對新書的提高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1960年6月,陳雲在寫給吳宗錫、何佔春的信中說到:“《青春之歌》這個中篇是好的,但有兩點必須糾正,因為不合事實。一是第一回表白說‘這一元隻能買兩個大餅’。抗戰前雖然物價也在微漲,但幣值基本上是穩定的,那時一元錢其購買力約等於目前人民幣的二元五角或三元。二是第二回說的‘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不合事實。”信中,陳雲一方面強調必須尊重史實,提出“凡說有關革命歷史的新書,不可不參考一下《中國革命史講義》”﹔一方面也希望評彈創作能夠尊重藝術規律,比如在創作中注意傳統書中主人公一般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的規律,因為“這正合乎歷史事實和人民要求”。

1961年4月,上海市人民評彈團的《青春之歌》在北京上演。陳雲從外地趕回北京的第二天,就專門去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后,陳雲特意到后台與青年演員趙開生、石文磊交流,鼓勵他們:“你們要放大膽子改,你們改一遍,我聽一遍。要有信心,不要怕失敗。”后來,為了加深年輕評彈演員們對《青春之歌》的了解,陳雲還特意請了中國曲協主席陶鈍向趙開生等介紹了北京的公寓和四合院等《青春之歌》中的生活實景,並專門安排趙開生等演員到北京拜訪了《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實地考察了北京大學、北大“紅樓”等劇中提及的場景。

《真情假意》是由上海評彈作家徐檬丹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作的。這篇中篇彈詞講的是一對孿生姐妹因為戀愛、婚姻問題上的不同選擇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諷刺了以金錢、私利為標准的戀愛觀。這部作品問世之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年輕人正意氣風發地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們和《真情假意》裡的主人公一樣,在事業和家庭生活上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艱難的抉擇,所以這部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

陳雲對這部作品評價很高,在聽了20多遍《真情假意》后,陳雲贊揚說:“作品抓住了現在社會風氣中的問題,有時代氣息,符合適應青年、提高青年的要求,能起好作用。”因為感覺《真情假意》既能夠在藝術上受到觀眾喜歡,又反映了新時代的新內容,陳雲格外重視這部新作品的推廣。他兩次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寫信和談話,就《真情假意》的改編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1986年6月11日,他又寫信給鄧力群,說:“上海評彈團徐檬丹同志寫的《真情假意》是評彈中的一個好的中篇,是適合青年、提高青年的作品,有切合現實的時代氣息,對廣大青年有教育意義。可否考慮在此基礎上改編為話劇?改編時本意不變,但藝術處理應該適應各種劇種的特點。”經陳雲倡議,這部中篇彈詞后來還被改編成為話劇《真情假意》、廣播劇《真與假》、歌劇《芳草心》等,從而擴大了評彈對其他文藝形式的影響。

推薦閱讀


從20句精彩語錄讀懂開國元勛習仲勛一生

記錄習仲勛“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的20張照片(組圖)

盤點:紅軍長征史上的幾個“第一”

鄧小平為何要以《老實》為題作報告

“放下屠刀”的侵華日軍陸軍中將5次訪華 與毛澤東互贈禮物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