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聽客”陳雲與評彈的不了情

葉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合稱,是一門古老而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它發源蘇州,盛行於山明水秀的江南地區。出生在上海青浦練塘鎮的陳雲,自幼就受到了評彈極大的熏陶。陳雲10歲前就開始在家附近的書場長春園聽書。幾十年后,他還深情地回憶說:“我是‘戤壁書’出身。”所謂“戤壁書”,就是指聽書人可以少付錢或者不付錢,進入書場,但不能佔座位,隻能靠在牆邊聽。后來,投身革命的陳雲擱置了這一愛好,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到杭州病休時,才又重新撿起。

陳雲在杭州、上海、蘇州等地療養時,聽了大量的評彈書目。他聽的書又多又廣,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聽客”。從此,陳雲開始大量涉獵評彈新老作品,廣泛接觸評彈藝人、研究人員,與他們談話、通信,發表了一系列的獨到見解。陳雲曾說:“我聽書和搞經濟工作不一樣。經濟工作是我建國以來分工從事的工作,是以全副精力去抓的。評彈是我的業余愛好,隨便談談的。”其實,這“隨便談談”的背后,是一個“老聽客”進行了大量細致入微的調查研究后,對評彈藝術規律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很多意見和建議對評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影響深遠。

指導整理“老書”《珍珠塔》

1979年2月,陳雲在家中聽評彈

陳雲對評彈的傳統書目,即所謂“老書”,十分重視。在他看來,傳統書目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逐步提高的優秀作品。但是,這些書目大多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如果不對糟粕部分進行剔除、整理,那麼其中的精華部分也就不會被廣大聽眾,特別是被新一代聽眾接受。因此,陳雲提倡對“老書”進行整理,去粗取精。他強調“閉目不理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書,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隻有既說新書,又努力保存傳統書的優秀部分,才是百花齊放”。陳雲對傳統書目創新的關心,集中體現在他對蘇州彈詞《珍珠塔》的改編上。1960年2月18日到3月2日,上海市人民評彈團著名演員薛筱卿在杭州連續說唱了14場《珍珠塔》,場場客滿。兩個多月后,青年演員薛小飛、邵小華又在同一書場說唱《珍珠塔》,依舊天天客滿。這一情況引起了陳雲的重視,他在后來寫給蘇州市委宣傳部門負責人的信中說:“《珍珠塔》的書情和說表,不見得比其他彈詞好,但有這麼多人聽,值得我們注視一番。”

《珍珠塔》說的是明代家道中落的秀才方卿追求功名、獲得愛情的曲折故事。這部老書情節生動,唱詞優美,被譽為評彈界不能改的“骨子書”。但這部經典書目難免帶有封建社會的痕跡,存在部分封建迷信思想。因此,陳雲建議對其進行整理,他指出:“全國解放已經10年了,如果再過10年,還是老樣的《珍珠塔》,我們是不光彩的。”

整理這樣一部經典書目,陳雲定下了總的原則:“大家動手,各人唱各人的《珍珠塔》,百家爭鳴。出來的東西愈多,愈是容易改好,可以把好的東西都吸收進來。出了不好的東西也不要緊,可以做反面教材。”陳雲強調評彈界在修改《珍珠塔》時一定要征求各方意見,鼓勵百家爭鳴、“放膽去改”“上海可以有上海改的,蘇州有蘇州改的,一個地方也可以有幾種改法”。同時,陳雲還要求評彈界廣泛征求非專業人士的意見,“到大城市、小城市去演,聽取各階層人士的意見”。1961年2月12日,陳雲在聽了評彈演員朱雪玲、卞迎芳演唱的修改后的《珍珠塔》后,致信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團長吳宗錫,鼓勵了各方在整理《珍珠塔》時展現出的嘗試精神,強調隻有多用幾種方案進行試改,才能便於做最后的判斷。信中,陳雲也提出了自己和周揚對《珍珠塔》整理的意見。在信的最后,陳雲特意囑咐:“我仍然希望你們反復鑽研一下《珍珠塔》的整理工作,不要因為我和周揚同志說了這些意見,使整理工作受影響。並且各個方面的意見都應該考慮。”

從1960年3月至1961年7月,陳雲先后8次在談話或書信中與評彈工作者交流了《珍珠塔》的整理情況。最終,在陳雲的建議下,修改后的《珍珠塔》,既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性和藝術性,又刪去了封建迷信內容,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推薦閱讀


從20句精彩語錄讀懂開國元勛習仲勛一生

記錄習仲勛“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的20張照片(組圖)

盤點:紅軍長征史上的幾個“第一”

鄧小平為何要以《老實》為題作報告

“放下屠刀”的侵華日軍陸軍中將5次訪華 與毛澤東互贈禮物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