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聽客”陳雲與評彈的不了情【4】

葉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出人、出書、走正路”

上世紀70年代末期,評彈出現上座率不佳的情況,且日益嚴重。對此評彈界憂心忡忡,有的人認為是因為評彈的表現形式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年輕人不再熱衷於評彈這種曲藝形式,一時間眾說紛紜。當有關同志找到陳雲匯報,請他作指示時,陳雲說:“人,還是那些人﹔書,也還是那些書。‘生意’怎麼會不‘靈’了呢?”但是,陳雲並沒有立刻表態,只是指示評彈界自己找一找原因。1980年,評彈研究會在莫干山召開。會上,大家各抒己見,遵照陳雲的指示為評彈的不景氣尋找原因。會后,陳雲仔細研讀了會議的所有簡報和發言稿,深入分析了評彈不景氣的內外因素。在沉澱了大半年后,1981年春天,陳雲在上海與吳宗錫交談時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指示,這是陳雲針對當時評彈界不景氣現象提出的發展方向,也是他長期指導評彈藝術工作的經驗總結與概括。

“出人”,指的是要熱心、積極培育年輕優秀的評彈創作人員和演員。陳雲在與吳宗錫的談話中強調:“出人,不一定要求一下子出十幾個,能先出三五個人就很好,逐步提高、增加。”關於“出書”,陳雲解釋說:“就是要一手整理傳統的書目,一手編寫反映新時代、新社會、新事物的書目,特別是要多寫多編新書。”至於“走正路”,就是要在書目和表演上,既講娛樂性,又講思想性,不搞低級趣味和歪門邪道。

陳雲在1981年的一次談話中強調:“要以正派的評彈藝術,打掉藝術上的那些歪風邪氣。”什麼是正派的評彈藝術?在陳雲看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處理好適應觀眾和提高觀眾的關系。在鑒別文藝作品時,常有意見認為隻要是群眾喜歡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隻要創作出適應觀眾的作品就是遵循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但這種情況有時往往忽略了文藝節目的思想性、教育性,起不到教育觀眾、提高觀眾的作用,並不是真正的“文藝為人民服務”。20世紀60年代,評彈界曾出現以“挖掘傳統”“群眾歡迎”為名,復演一些解放后已經停止演唱的宣揚封建迷信以及色情等低級書目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陳雲在1961年9月的一次談話中,直率地指出“群眾喜歡聽的書,不一定是好書”。他舉例說:“舊社會的跳舞廳、妓院,有人喜歡去。那末,開好呢?還是不開好呢?如果再開出來,還是有人會去的,而且去的人,不一定都是資產階級。”因此,對於這種現象,陳雲斬釘截鐵地說:“群眾歡迎,也不能要。這一點絕對不能讓步。”在陳雲看來,強調衡量文藝作品的好壞還是要“從能否教育人民、對大多數人是否有好處來考慮”。這一標准強調了對評彈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噱”,是評彈“說、噱、彈、唱”4種藝術手段之一。評彈界流傳一句話叫“噱乃書中寶”,噱頭產生的輕鬆幽默,增強了評彈演出的趣味性。但是,噱頭、笑料的格調、情趣很重要。上個世紀60年代初,評彈界一度出現了“一噱遮百丑”的錯誤做法,甚至有人用一些庸俗、低級的噱頭遮掩藝術上的不足。針對這種現象,陳雲指出:評彈是教育人的,要嚴肅、要考慮給人的影響。因此,噱頭不能亂放。但同時,陳雲深知評彈有自身的規律,任何一種文藝都應給予人精神上的享受,美的享受。因此,他強調不能片面地強調教育性,而忽視了曲藝的娛樂作用:“要懂得聽眾的心理。他們來聽曲藝,首先是為了文化娛樂的需要,不是來上政治課。作報告也要講幾句笑話。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過藝術手段來達到”“嚴肅應與活潑相結合”。在陳雲看來,適當的噱頭是必要的。因為聽書不同於上課,要讓人家笑。過分嚴肅,像上課一樣,那也不必叫書場,可改為訓練班了。陳雲辯証地指出:“噱頭不能濫放,但我還是主張應該有適當的噱頭,以調劑氣氛。”

推薦閱讀


從20句精彩語錄讀懂開國元勛習仲勛一生

記錄習仲勛“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的20張照片(組圖)

盤點:紅軍長征史上的幾個“第一”

鄧小平為何要以《老實》為題作報告

“放下屠刀”的侵華日軍陸軍中將5次訪華 與毛澤東互贈禮物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