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聽客”陳雲與評彈的不了情【5】

葉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處處留意調查研究評彈

陳雲始終沒有把自己僅僅定位在“老聽客”的角色裡。他結合評彈的特點,進行了許多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陳雲曾在一次談話中說:要研究評彈的歷史,對抗日戰爭前后這一段評彈的歷史要進行研究,不研究,就不能了解評彈發展的全過程。陳雲親自帶頭搞研究。有一年,他聽了1700多回書,聽過的書都作了筆記,包括每回書的時間、內容梗概、特點和問題等。可以說,陳雲之所以能夠對評彈工作提出這麼多中肯的指導性意見,同他處處留意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分不開。

1960年3月,陳雲在聽老藝人楊斌奎說《描金鳳》時,對唱詞裡的從蘇州坐船到朱仙鎮或開封很是疑惑。他懷疑明代是否真有這樣一條水路。為此,他3月底回到北京后,特意請中國歷史研究所的專家幫忙考証了一下。不久,專家証實,這條水路在隋朝時就已通航,明朝時仍舊可用。陳雲認為這次考証十分有益,於是將歷史研究所的答復打印了幾份,寄給了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團長吳宗錫和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顏仁翰,並囑咐他們給楊斌奎、朱介生、薛筱卿三位老藝人各一份。陳雲還在信中說到:“開封能否坐船到襄陽(《珍珠塔》),南陽能否坐船到洛陽(《雙珠鳳》),我仍懷疑,還請在歷史研究所考証。”

到了5月,陳雲又將《關於開封、襄樊間,洛陽、南陽間在明代是否通航的問題》材料交給了上海、江蘇的評彈工作人員。經過查証,在明代,開封、襄樊間,洛陽、南陽間,都不能直接通航。這也証明了陳雲之前的懷疑是正確的。

1960年6月5日,陳雲將一冊《簡明中國通史》,一本《中國分省地圖》和一部《辭源》送給了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他在附信中說:“送這幾本書的意思,是想引起朋友們對於歷史和地理進行考查核對的興趣。當然,考查核對歷史和地理,需要大量書籍,需要借助於圖書館,靠這三本書是起不了大作用的。不過我希望因此而引起朋友們對這一方面的興趣而已。”‘

“文化大革命”中,評彈界受到直接沖擊。江浙滬多地的大部分評彈團隊被強令解散,許多優秀演員被迫轉業改行,或是下放勞動。“文革”結束后,陳雲到杭州時了解到這些情況,但他並不急於立即下結論、做決策,而是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活動。

1977年5月16日,陳雲首先接見了蘇州評彈團部分演員,向他們了解了團內的人員、書目、演出、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以及蘇州文化教育局的近況。隨后,從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陳雲先后去了4家書場,9次聽了蘇州、無錫、浙江省評彈團演出的3部中篇和10多個新短篇,先后約見了上海評彈團演員、浙江省文化局負責人以及無錫市評彈團演員30多人,以了解評彈界的近況。為了進一步了解具體情況,陳雲還特意將上海評彈團演員趙開生請到杭州談話,了解“文革”對評彈界的影響,尤其是老藝人的處境,以及聽眾對現在演出節目的意見。經過一系列縝密調研后,陳雲在6月13日約浙江省文化局的施振眉談話,說:“來杭州后,聽了些評彈,做了點調查,心中有點數了,對今后的評彈工作,有一些想法和你們談一談。趁著我現在有時間,我們開一個座談會吧!”當日,陳雲即根據調查所得,撰寫出了評彈座談會講話提綱,就評彈的現狀、發展方向、評彈書目的改革、評彈藝人的培養鍛煉等7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而具體的論述。其中,很多意見源於之前的調研,如“伴奏用的琵琶不要用鋼絲弦,其音太響,太刺耳,不利於保護藝人的嗓子”等,十分具體有益。

6月15日至17日,在陳雲的主持下,評彈座談會在杭州召開。由於事前作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座談會就很多評彈界面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會議對於評彈界可謂意義深遠。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江浙滬的評彈團隊先后復建,演員陸續歸隊﹔各地被關閉的評彈書場陸續重新開張﹔停辦多年的評彈學校開始重新招生﹔許多被禁錮的優秀傳統書目也得以復演,等等。

1994年5月,陳雲住進了北京醫院,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他還帶了幾個大箱子,一直放在病房的角落,裡面是他收藏了一生的700多盤磁帶的評彈作品。據陳雲夫人於若木回憶,陳雲在住院期間,隻要一有空,就會打開錄音機,聽聽評彈。吳儂軟語,伴著琵琶清脆。影響著陳雲也被陳雲影響著的蘇州評彈,伴著他靜靜地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途。

推薦閱讀


從20句精彩語錄讀懂開國元勛習仲勛一生

記錄習仲勛“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的20張照片(組圖)

盤點:紅軍長征史上的幾個“第一”

鄧小平為何要以《老實》為題作報告

“放下屠刀”的侵華日軍陸軍中將5次訪華 與毛澤東互贈禮物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