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棚”
再次重啟天安門重建工程是1969年12月5日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的,關於重建方案,毛澤東主席也曾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因為城樓結構復雜,工藝難度大,當時曾有人提出請外國人承包,但對方給出的重建時間至少需要兩年。還是周總理提出,我們不能崇洋媚外。這才把任務指定給曾承建過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局(今北京建工集團)完成,要求時間短,還要保証質量。領導小組把任務下達給建工局后,經反復斟酌,建工局決定由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今北京建工五建集團)承擔建設任務。
重建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把天安門裝進一個巨大的席棚之中。
1969年12月15日早晨,從天安門廣場經過的人們驚奇地發現,天安門城樓被一個巨大的席棚遮蓋起來了。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天安門城樓的又一次正常修繕,就連負責搭席棚的楊賀林也沒意識到,自己悄然成了一段歷史的參與者。採訪中,老人一再強調:“不是什麼大事兒,那時候就覺得被選中挺光榮的。”
席棚的最主要作用是保密,它像個罩子一樣把天安門完全遮擋起來,從外面根本看不到工程的任何進展步驟。除此之外,這座席棚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功能——保溫。
天安門重建工程得到中央批復時,留下的工期已經非常緊張。按照慣例,每年“五一”都會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慶祝活動。從1969年12月到來年“五一”,滿打滿算的施工時間隻有四個月。而這四個月中,大部分時間處於北京寒冷的冬季,水泥在寒風中往往還沒使用就會凝結,木料內的水分在不到零攝氏度的溫度下也會結冰,原本不具備施工條件。
楊賀林當時擔任的是天安門重建工程架子工連連長,接到搭席棚的任務時就被告知,要搭一座“暖棚”。
暖不暖先放在一邊,楊賀林起初最擔心的是這座席棚的個頭。此前,他搭過的最大的席棚是在東郊焦化廠,那個席棚長60多米、寬25米、高18米。而這次要把長66米、寬37米、高33米的天安門城樓整體罩起來,僅高度就增加了將近一倍,難度可想而知。
楊賀林記得,1968年接到為天安門翻修工程搭席棚的任務時,自己就在月壇附近跟其他師傅一起做試驗,用小竹坯子反復搭建席棚模型。時隔多年后,楊賀林坦言:“當時我心裡也沒底,有點兒發毛,那麼大的跨度,那麼高的棚子,開始有人試著搭建了一個模型,但是基本一撒手就塌了。”
頻道精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