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沒小事兒”
天安門重建不僅僅是一座城樓的重建,有太多工程之外的因素、細節需要細致入微地把握。技術上的難題,這些中國最出色的工匠們都有辦法解決,但有些環節,看似細微,卻需要中央定奪。
天安門城樓按照原貌重建的原則早已確定,但在細節上,“原貌重建”的分寸要具體分析把握。施工時,有人提出把城樓老檐和小檐下面的木制斗拱改成玻璃鋼的,這使指揮部很為難,隻好拿著模型去請示周總理,周總理指示,照原來的木斗拱樣式制作。
對於城樓上的大吻和彩畫,意見更加激烈。城樓正脊兩端的大吻原來是龍的形狀,有人認為,古建筑重建就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保持原有的龍的裝飾。另一種意見則堅持,“仙人走獸”裝飾和城樓上的“金龍和璽”彩畫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天安門既然重建,就應該具有新的革命意義,提出用葵花和延安寶塔等取代龍。
后者的意見在今天看來或許有點難以理解,但在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卻再正常不過。事實上,在1968年的檔案文件中,就有天安門城樓正脊兩端的制高點“擬採用延安圖案”的意見,與延安圖案同時提出的,還有“工農兵”“萬年青”“井岡山”等備選圖形。
兩種意見爭執不下,隻好上報周總理。周總理看完報告后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可以搞龍的嘛”,並在報告上批示: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朴素的“西番蓮和璽”,勾頭等小型琉璃瓦件可用向日葵圖案,其余一切照舊。正脊兩端制高點上的龍吻這才得以保留至今。不過,“西番蓮和璽”彩畫和檐頭琉璃瓦上的向日葵圖案,還是給城樓留下了歷史的特殊印記。
其實,在當年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天安門城樓重建過程中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人員組成,都是極其謹慎的。用油工連連長、北京建工五建集團退休職工於祥春的一句話來說,“天安門沒小事兒。” 他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當時油工連需要用一種叫做“洋綠”的顏料,國產的這種顏料顏色不夠漂亮,還容易褪色,於是指揮部就給市裡寫報告,市裡報給中央,馬上就通過外貿部跟德國聯系,為盡快拿到顏料,外貿部直接派人前去德國,取回了兩袋顏料。從打報告開始,也就一個多星期,兩三百斤“洋綠”顏料就到了施工現場。
於祥春告訴記者,當時的“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是由總參、北京衛戍區、北京市革委會等部門共同組成的,除了五建公司外,參與施工的還有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北京市房修二公司的一些技術人員,以及為保証施工過程絕對安全的軍人。五建公司成立了天安門重建工程現場指揮部,由當時公司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呂德隆任總指揮,又抽調了政治上可靠、技術上過硬的精兵強將,按照軍隊編制組織起了木工連、瓦工連、架子工連、油工連、混合連等5個施工連隊。他和楊賀林,都是三代貧農出身並且技術精湛,因此才有資格擔任油工連和架子工連的連長。而閆樹軍收藏的《天安門工程人員審查表》顯示,就連在中山公園工作的炊事員,也得過“政審關”。
“長高”的新城樓
無論是原料,還是施工條件,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可謂困難重重,然而,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4月初竣工,重建工程隻用了112天。
更難得的是,如此短的施工時間內,重建的天安門城樓不僅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結構布局,而且按照9級抗震能力設防。除重建城樓外,還有東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兒牆減薄、標語板更換、電梯安裝等附屬工程,同時還增設了供電照明、上下水、熱力暖氣、電話、電視廣播、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
熟悉天安門城樓的人們可能會發現,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小耳房,精致小巧,對稱於大殿兩側,又與整個城樓融為一體。這兩間小耳房實際是電梯間,西側的電梯安裝於1952年,東側的電梯就是此次重建期間新修建的。
閆樹軍介紹說,整個工程涉及了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施工高峰時期有2700多人同時參與各項建設。現場施工一步緊接一步,一環緊扣一環,速度之快,質量之高,在當時確屬罕見。
重建工程竣工后,經國家驗收全部合格。不過,驗收時發生的一個小插曲,還是讓指揮部嚇出了一身冷汗。1970年4月,指揮部成立了檢查小組,用探雷器檢測驗收,測到一個斗拱時,探雷器突然鳴叫起來,現場頓時萬分緊張:按照設計圖,斗拱所在的地方並沒有任何金屬,難道有人搞破壞?拆開檢查才發現,原來是一把木工扁鏟被無意中遺留在了裡面,真是虛驚一場。
值得一提的是,對天安門重建一知半解的人群中,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說重建后的天安門“長高”了。閆樹軍解釋說,按照測量數據,新城樓的確比舊城樓“長高”了87厘米,但也可以說沒有長高。
原來,中國傳統建筑都是木結構,整個天安門城樓屋頂的重量都壓在梁柱結構上,又經過幾百年的風霜雨雪和幾次地震,城樓本身已經在積年累月的壓迫下變了形,從而使總體高度矮了一些。“這就好像人到了老年,會比年輕時矮幾厘米一樣。”他說,這次重建,其實是考慮到木結構建筑特有的規律,通過適當加大斗拱斗口的尺寸,將天安門恢復到了幾百年前的原始高度。而在不了解內情的普通人看來,就會覺得重建后的天安門城樓似乎“長高”了。
1970年4月11日下午,周總理第一個登上了重建后的天安門城樓視察。於祥春至今記憶猶新,“總理從東馬道登上城樓,詳細聽了工程情況和匯報,然后從西馬道下來,還跟我們工人握手,說,‘同志們辛苦了!你們用這麼短的時間,把天安門城樓建得這麼好,這在中國古建筑史上確是個創舉……’”幾個月來一門心思都是把活兒干好的工人們,人人興奮不已,高興得直呼“毛主席萬歲”。
后來,所有參與施工的人,每人都得到了一份紀念品——一個8開鏡框的“重建紀念”,裡面嵌著一幅重建后的天安門城樓的彩色照片,下邊是毛主席的燙金手書:
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毛澤東 二月四日
不到一個月后,“五一”節,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了重建后的天安門城樓參加慶祝活動。一直負責城樓安全檢查和維修的孫永林等人,多年來吊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而在城樓前歡呼的人群幾乎無人知道,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座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城樓,不僅外表煥然一新,內裡也早已脫胎換骨。
十幾年后的1984年,天安門城樓再次修繕。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裡拍板,此次重建繪制的“西番蓮和璽”彩畫被改回了傳統的“金龍和璽”彩畫,天安門城樓的彩畫恢復了原有的歷史風貌。
到了1988年,因為一封市民來信,天安門城樓順應民意正式對外開放。
時至今日,曾經神秘的天安門城樓,每天接待的游客都絡繹不絕。而曾經被視為機密的天安門城樓重建往事,也成了當事人口中一段不同尋常的陳年故事。(記者 楊麗娟)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