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四位年輕人在被圍起來的天安門城樓前留影。(閆樹軍供圖)
1969年的天安門留影。此時,重建天安門城樓的籌備工作已經展開。
天安門大“體檢”時發現的炮彈洞。(閆樹軍供圖)
1970年“五一”,一家人在天安門前留影。她們身后是剛剛重建的天安門城樓。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是每個中國人最熟悉的兒歌,也是真摯朴素的情感表達。天安門,是北京乃至中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標建筑。
若要問起天安門建於何時,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准確回答。標准答案是,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15年,即公元1417年。但現在矗立在祖國心臟位置的天安門,精確的建筑時間是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
這段時間裡,天安門被罩在一座當時世界最大的大棚之內,拆除、重建的浩大工程緊張進行。每天沿著長安街上下班、從天安門腳下路過的北京市民,哪怕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的員工,也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座建筑竟然經歷了一次拆除、重建的過程。僅僅112天,曾經年久失修、不堪重負的天安門變成了煥然一新、裝備現代的全新建筑。
在舉世矚目的天安門廣場,在無數人的眼皮底下,天安門不為人知地涅槃重生。 直到今天,天安門的這次重建工程仍鮮為人知。
“消失”的天安門
站在天安門廣場上,以天安門城樓為背景——最標准的天安門留影構圖。記者眼前的這張照片就是如此,四個年輕人處在畫面中央,只是他們的身后,熟悉的天安門不見蹤跡,而是一座巨大的席棚。
這張攝於1970年1月的黑白照片,是天安門紀念品收藏和研究專家閆樹軍最寶貝的照片之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閆樹軍收藏的天安門照片已有20000多張,卻對這張看不到天安門城樓的留影情有獨鐘,他說:“這是40多年前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老照片之一。”
按照天安門重建工程的工期推算,這張照片拍攝的時候,天安門應該剛剛拆除不久。照片中的四位年輕人不會想到,他們的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個天安門廣場沒有天安門的瞬間。他們和絕大多數被那座席棚遮擋視線的人們一樣,只是把那種遮擋當成天安門的一次維護修繕。
殊不知,席棚之內正在進行的,是天安門整個拆除重建的巨大工程。
那時的天安門,已經不是一次簡單的修繕就能維護好的了。到上世紀60年代,歷經幾百年風霜歲月和數次自然災害的天安門城樓,建筑結構已嚴重損壞變形。參與當年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的大木作師傅孫永林的回憶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讀來令人心驚:“1965年9月中旬的天安門檢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們在檢查中發現天安門城樓的明間西次間前圍金柱(此柱直徑1米、高12米)10米處柱髓心糟朽,直徑已達80厘米……”
這並不是天安門城樓第一次重建,也不是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第一次大修。
始建於明朝永樂15年(1417年)的天安門城樓,是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后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建造的,故最早命名“承天門”。時隔40年后的1457年,承天門遭受火災,城樓被燒毀,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后重建了承天門。
誰料,1644年李自成進京,一把火燒掉了北京城九門城樓,承天門也再次毀於火海。1651年,清朝順治皇帝在承天門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建后的城樓變為今天人們熟悉的寬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式頂城樓,象征“九五至尊”,名字也改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天安門城樓自然沒有保佑清王朝永遠“安邦治國”,事實上,就連城樓自身也在近代史的兵火戰亂和時代動蕩中變得破舊不堪。
1949年夏秋之際,為迎接開國大典,北平市政部門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整修。據閆樹軍介紹,當時僅城樓上清理出來的鴿糞就運了幾車。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對天安門城樓進行大修。這次大修主要更換了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經腐朽的梁木,重新繪制了屋頂梁橋和天花藻井上的彩繪。此外,還在城樓兩側各新建了廁所一棟,在西北角城台入口處加設了電梯一部。
大修之外,天安門城樓每年的小修小補也從未間斷。上世紀60年代初,孫永林就開始參加天安門城樓的例行安全檢查和加固維修工作。每年“五一”和“十一”之前,他都要提前一個月進駐天安門,4月30日和9月30日晚上再離開。他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的糟朽空心的大柱子,就是1965年國慶前夕發現的。時間緊迫,為保証1965年國慶節的城樓安全,北京市特意調來4根長達10米的450號槽鋼,加固支撐已經糟朽的柱子。
檢查過程中,孫永林還發現,天安門城樓的中脊檁居然多處使用了舊楊木材。這種木材材質非常差,連一般百姓的民房都不使用,為何卻出現在天安門城樓的要害部位?閆樹軍說,可能是清朝末年國力衰竭,國庫虛空,隻好拿劣質木材用於修繕,也可能是當年負責修繕的工匠偷工減料……無論是何種原因,屋脊上的劣質楊木,都意味著極大的危險。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區發生7.2級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地區,天安門城樓的損壞變形更甚,加劇了天安門城樓的危險程度。同一年,由於“文革”的發生,天安門城樓的使用頻率變得更高。工作人員不得不用更多的鐵箍、鋼材進行加固,以至於城樓內部負重累累,當時的一位技術人員直言:“加固用的鐵件之多,甚至超過了樓頂自身的重量。”
不間斷的小修小補已經無法根治“病體沉疴”的天安門城樓,一場徹底的大修迫在眉睫。
為保証城樓安全使用,1969年,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照原規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門城樓,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作為中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建筑,天安門一磚一瓦都干系重大,不能擅動,更何況是拆除重建。閆樹軍告訴記者,由於當時處於“文革”時期,而且中蘇關系也比較緊張,重建天安門城樓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外人獲知天安門重建會做出怎樣的理解極為敏感。因而,天安門重建工程被定為“秘密翻建”。為保証工程安全和機密,施工期間整個城樓被圍了個嚴嚴實實。
於是,這段時間的天安門留影中,天安門城樓的位置都是一座巨大的席棚。天安門不為人知地“消失”了。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