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伏案工作。
當年毛澤東等中共三大代表入住的春園。 南方日報記者 王良玨 攝
1926年5月,國共兩黨在廣東繼續開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由毛澤東任所長。圖為廣州農講所舊址。
坐落在繁華鬧市區裡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格外引人注目:兩株高壯英武的木棉樹,並排拱衛在農講所的牌坊前,鮮艷的英雄花,與樹下朱牆黃瓦的古院落相映生輝。90年前,來自全國各地327名革命青年,於北伐戰爭前夕聚集到這座位於中山四路42號的庭院,接受革命教育。當年農講所的主持者是年僅33歲的毛澤東。正是在這裡,他培養了一大批對農民革命運動產生重大影響的骨干。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在1949年與柳亞子的和詩《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毛澤東追敘了二人共品佳茗的情景,寄托了他對在粵歲月的深厚感情。縱觀他的一生,主要有11次來到廣東。其中,多次適值中國社會轉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
在中共早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三次前來廣東從事革命活動,參與確立、發展、鞏固和維護第一次國共合作,為黨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干。尤其是關於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農民革命運動的實踐,成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源頭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八次南下廣東,多次暢游珠江,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正是在廣東,他作出了有關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諸多決策:修改審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率先提出利用外資的設想﹔起草《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可以說,毛澤東有關中國革命、建設的思想,很多與廣東息息相關。
南粵足跡
參加中共三大積極主張國共合作,出任中央局秘書
鬧中取靜的恤孤院路,在廣州市越秀區顯得獨具一格,林蔭清涼、紅磚隱現,掩映其中的一座磚紅色三層建筑,是中共“三大”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面浮雕牆,九位“三大”代表正圍坐在長桌旁開會:身著米色西服的陳獨秀站立演講,時年30歲的毛澤東則穿一件淺藍色中式長衫,手執毛筆,側耳細聽。
廣州是國內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地區之一,也是大革命的策源地。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
這次會議曾發生激烈爭論:有些人反對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尤其反對工人加入國民黨﹔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全體黨員、產業工人都應參加國民黨,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
毛澤東則積極贊成共產黨同國民黨建立反帝反封建軍閥的聯合戰線,批評了不願積極同國民黨合作的錯誤觀點,同時也不同意“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觀點,主張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
除了在會上積極闡述意見外,毛澤東還積極主動與其他代表交談看法。特別是耐心勸導蔡和森支持國共兩黨黨內合作的主張。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楊建偉認為,毛澤東的觀點當時代表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意見。
會議最終通過議決案,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在三大舊址的西側,新河浦路22—26號,坐落的是黨史上地位赫然的春園。在這棟仿歐風格的洋房二樓,“三大”閉幕后選舉產生的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產生了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擔任秘書,負責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局秘書”一職,是第三屆中央委員會特設的,根據規定,“本黨一切函件須由委員長及秘書簽字”、“執行委員會之一切會議,須由委員長與秘書召集之,附加會議之日程。”
東山洋房曾在廣州名噪一時,抗戰期間毀於日軍轟炸。因此,建國后,三大會址究竟在東山的何處一度成謎。直到1972年10月,年逾七旬的三大代表徐梅坤被請來尋訪舊址,當他走到瓦窯街與恤孤院路交界西北處的逵園,徐老精神一振,立刻指認出這幢洋樓隔街正對的春園就是當年會址,原來樓頂正面的“1922”字樣,是大多外省代表認路的路標。
頻道精選
![]() |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