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雲的文化人情懷

蔣永清

2016年06月17日08: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86年4月,陳雲書寫“聞雞晨舞劍,借螢夜讀書”

陳雲常說:“我是搞穿衣吃飯的。”的確,他曾長期主管我國的經濟工作,他的經濟思想、黨建思想、哲學思想獨具魅力,為世人所矚目。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著深深的文化人情懷。

革命隊伍裡的讀書人

陳雲勤奮刻苦,喜歡讀書,既是革命家,也是讀書人,是革命隊伍裡的讀書人。他雖然從小家境貧寒,但卻天資聰穎,喜愛讀書。從上顏安小學到去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店員,他都是因為讀書優秀得到貴人相助,從鄉下走向都市,從小我走向職業革命家。

讀書伴隨著陳雲的革命生涯。在延安時,環境相對穩定,他把讀書看作是共產黨員的責任,在毛澤東的啟發和建議下,再次認真研讀馬列著作和毛澤東的著作。他以革命家的風范組織了學習小組,一本一本地讀原著,並請人輔導,進行討論,共同提高。學習小組從1938年至1942年堅持了整整5年。夫人於若木說:他讀起書來,如飢似渴,有時甚至到了拼命的程度。

讀書是陳雲的精神支柱。“文革”期間下放到江西“蹲點”,他把可支配的時間都用來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孩子們探望他時,他說得最多的是讀書問題。他組織了家庭學習小組,傳授讀書方法。賦閑期間,他讀完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閱讀了《列寧全集》《斯大林文集》《資本論》《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等。

陳雲是讀書人,讀書人自然很愛書。除了馬列經典著作外,陳雲也喜愛中國古籍。晚年時,他推動中國古籍的整理工作。青年時,他就曾特意到江南藏書樓文瀾閣,去看那裡保存的一部完整的乾隆年間手抄《四庫全書》。半個世紀后,1977年5月中旬,他又專程去看這部古籍。看到歷經滄桑依舊保存完整的典籍,陳雲覺得應該搶救性地找一些老人對它們進行圈點,以利當代年青人學習繼承。

1981年四五月份,陳雲接到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老師們給他的要求恢復並擴大招生的信。接信后,他立即派秘書到北大聽取教師們的意見,同時打電話給中華書局,了解古籍整理的相關情況。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和反復思考,陳雲提出:“要辦好整理古籍這件事,盡管國家現在有困難,也要花點錢,並編制一個經費概算,以支持這項事業。”“組成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提出一個為期30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獻專業,要適當擴大規模。”9月17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同意,陳雲的這些意見以《中共中央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下發執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讀書人笑逐顏開,額手稱慶。武漢大學黃焯教授說“要向陳雲同志行‘九叩之禮’才可以代表我們的心情”。

既是讀書人,那就講究尊師重教。陳雲對在人生關鍵時刻關心、扶持、培養過自己的老師常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心情。他和部分同學集資為小學校長豎碑紀念。新中國成立后,他雖身居高位,但經常和引薦自己進入商務印書館的老師暢敘情誼。他的尊師重教體現出了讀書人特有的表裡如一、言行一致。他的女兒過去是小學教師,之后上了師范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國家機關。陳雲對此不贊成,勸女兒“歸隊”。女兒毅然回到自己的母校,當了一名普通中學教師,一直干到退休。

陳雲還提出了一系列重視教育事業的方針政策,具有讀書人特有的真誠。1984年9月,當他看到一份高中畢業生很少願意報考師范院校的材料后,憂慮至深,當即指出要採取措施幫助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解決實際困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使教師工作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羨慕的職業之一”。1993年5月,88歲高齡的他在會見家鄉黨政負責人時仍不忘殷殷叮囑:“一定要把教育抓好,今后社會發展要靠教育。”彌留之際,當他從新聞中聽到有關單位和個人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即委托身邊工作人員從自己的稿費中取出5000元,捐給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並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絕不能讓兒童失學,應當動員全社會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讀書人坦蕩的胸襟。

評彈界的“老聽客”陳雲出生在絲竹音樂廣為流傳的江南水鄉,盛行於家鄉的評彈影響了他的一生。少年陳雲聽著“戤壁書”,在藝人的娓娓道白和絲弦彈唱中度過艱辛時光。爾后,戎馬倥傯,治國理政,評彈聲漸漸淡去。再次接觸評彈源於養病,陳雲說:“1957年、1959年先后兩次到南方養病,聽聽評彈,覺得對養病有好處。本來頭腦發脹,聽聽書就好些,這樣又重新聽了。”他風趣地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常為他搞錄音帶的何佔春和修錄音機的陳繼亮是“保健委員”“半個醫生”。他聽了大量書目,廣泛接觸藝人,鑽研曲藝規律,發表精當意見,被評彈界尊稱為“知音”“老聽客”。

陳雲聽評彈非常投入。他習慣背靠沙發,頭微微往左傾(因左耳聽力好,錄音機放在左邊),雙腳翹在腳蹬上,手裡轉動著兩隻核桃,雙目微閉,在時而委婉、時而高亢的彈唱中凝神、陶醉,有時雙手隨著曲子輕輕開合,轉動著兩隻核桃合著節拍﹔有時瞇起雙眼,嘴唇微微動著,好像跟著唱詞在唱,到曲目精彩處,還會拍掌喝彩。如果在演出現場,節目完畢后,他還要興致勃勃地同演員們交談。陳雲對評彈有獨到的鑒賞力,留下了許多中肯的意見。1983年12出版了經他本人審定的《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收入了他1959年至1983年的部分談話、文稿和通信40篇。1997年6月出版了《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增訂本)》,增補了有關文稿11篇。全書約8萬字。陳雲聽評彈書目之多,在全國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他收藏了700多盤磁帶的評彈作品。他鑽研之深,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有一年他聽了1700多回書,聽過的都做了筆記,包括每回書的時間、內容梗概、特點和問題等。正因為這種深入鑽研的文化人的工作方法,他提的意見都非常中肯,對評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陳雲從小聽著傳統老書長大,他喜歡那種輕鬆愉快、刻畫人物細膩、常常令人捧腹的書目。在新中國成立后整理改造舊書目的工作中,他提出:整舊工作要防止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好的東西,優秀的傳統藝術,千萬不能丟掉”。他傾注大量心血整改骨子書《珍珠塔》,從1960年3月至1961年7月,先后8次在談話或書信中與評彈工作者進行深入交流,最終取得成功,獲得觀眾認可。

陳雲雖然喜歡傳統老書,但欣賞情趣並不固步僵化,而是與時俱進。聽了大量書目后,他常思考一個問題:評彈藝術的發展方向在哪裡?他認為出路在現代題材的新書。新書有強盛的生命力,“有三分好就要鼓掌”。他對《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新書熱情支持。1977年6月,他專門跟演員談《林海雪原》的時代背景和東北剿匪情況。陳雲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擔任過黨和軍隊的重要職務,立下了赫赫功績。他從一位親歷者的角度口述歷史,語言生動,幽默風趣,引人入勝。這無疑對《林海雪原》的恢復和創新起了重要作用。

在評彈藝術的發展方向上,陳雲有著文化人執著而純潔的理想追求。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和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和眾多傳統戲曲節目一樣,評彈一度出現上座率不佳、演出混亂、經濟效益差等實際困難。評彈界憂心忡忡,眾說紛紜。陳雲聽到這種情況后說:“人,還是那些人﹔書,也還是那些書。‘生意’怎麼會不‘靈’了呢?”經過深入的思考和調查,1981年春天,他與時任上海評彈團團長的吳宗錫談話,提出:“對於你們來說,出人、出書、走正路,保存和發展評彈藝術,這是第一位的,錢的問題是第二位的。”“出人”就是要培養新的文藝界人才﹔“出書”就是不斷推出有價值的優秀的文藝作品﹔“走正路”就是文藝人和文藝作品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這就是陳雲堅守理想主義精神家園的堅強秉性。

陳雲與評彈結緣至深。1994年5月,陳雲住進北京醫院,病房一角放著他收藏了一生的700多盤評彈磁帶。隻要病情稍好一點,他都會聽聽。去世前一天,他聽了一盤評彈錄音帶《一往情深》。吳儂軟語,伴著琵琶清脆。他神態安詳,靜靜地聽著,靜靜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途。

頻道精選


毛澤東如何創造朝鮮戰爭勝利奇跡

毛澤東“親點”羅瑞卿大將為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

哪位開國上將被譽為“華野名將,學府高師”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四渡赤水:三萬紅軍與四十萬敵軍的生死較量

少共國際先鋒師的鐵血歲月:這裡走出23位開國將軍

毛澤東為哪所學校題詞十多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