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还原历史真相 盘点近年来毛泽东研究热点问题

■张太原 尹传政
2012年11月23日13: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不难想见,把人物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研究路径,就可以由微观通向宏观,使人物与时代相连,与社会相依,不但可以呈现时间之流程,而且可以展现空间之构成,并可使历史的静态与动态融为一体。这一研究取向下的人物,就像一只多彩笔,用它可以绘制立体的动态图景;又好比一扇窗,凭它可以开启风光无限的新视野。这样以人物为路径重建的历史,也会更直观,更贴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自然可为越来越专业的史学作品平添几分魅力。

其四,走进人物的心灵。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不是凭空去想象,必须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训练,比如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情状和时空环境,所以,要有“同情之了解”,必须把眼光从本人和相关人身上移开,采取多维视角,利用不同渠道,真切地再现当事人所处的历史场景,进而探究一种思想的原生状态,给之以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感知和体认,以达到不言得失而得失自现,不谈是非而是非自明的效果。

同时,研究历史人物,既要看其言,又要思其未言,还要观其行。对于其言,要注意其前提、时间、场合、对象和用意,言有隐曲,言有未尽之意,言有前后之变。真实完整地再现历史人物,就是要探究他的言外之意,未言之思,行中所寄,未行所系。再者,其想的未必能做,做的未必符合所想。甚至说的、写的、做的,与内心所想,都可能完全不一致。说、写、做,尚能有明确的记载,而内心真实之想,则不可能都有所附载,并且有时其内心所想也未必清楚。因此,揭示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偏。

[本文是作者参加朱汉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课题号:10ZD&0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太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尹传政,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博士生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