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传芳
施谷兰在1963年曾手写了一份《施谷兰手刃复仇经过》,这份手稿从未被公开刊发。施谷兰的孙女施朝给记者展示了这份珍贵的手稿,其中,施谷兰详细回顾了父亲被孙传芳俘虏以及虐杀的经过。
“自称五省‘联帅’的孙传芳,阴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领兵北上,先父奉命拒之于徐州以北地区。孙传芳连发三个电报要先父同他合作,倒戈内应,先父为人刚直,鄙孙北上作乱,妄动干戈,反予以迎头痛击,只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在固镇附近被孙部包围俘虏,押往蚌埠。”
施谷兰的儿子施羽尧曾对外祖父被俘的细节有更具体的阐述:“施从滨在被包围后曾经乘铁甲车撤退,但是孙传芳命人拆掉了铁轨,导致铁甲车翻覆,倒在地里,外祖父和他的随从全部被俘。”
按照惯例,战争中对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俘虏应该保障其生命安全,但是,孙传芳显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
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为施从滨求情,但是孙传芳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下令将施枭首暴尸示众。
戎马一生的施从滨最终在蚌埠被杀,头颅被悬挂在蚌埠火车站前,为了增加对他的羞辱,孙传芳还命人在白布上用红字写着“新任安徽督办施从滨之头”。
在被暴尸了三天三夜之后,当地的红十字会以有碍卫生为由,草草收殓了施从滨的尸首,孙传芳听说了,还大发雷霆了一番。施谷兰得知她父亲被杀的确切消息已经是许多天以后的事了。
“1925年冬天,三叔以同乡的名义将先父尸体运回原籍安徽桐城,又来到天津看望寡嫂孤侄,我才知道先父确实是被孙传芳杀了。”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虽然当时的施谷兰不到20岁,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道理,她是懂得的。
战争年月,一个军人战死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最让施家上下不能原谅的,是孙传芳对施从滨的虐杀和暴尸。
施谷兰从小就是施从滨最疼爱的女儿,也是家里的老大,她心中的愤怒和仇恨自然也最深。
得知父亲死讯的那夜,施谷兰写了一首诗,句句泪水,字字仇恨——
战地惊鸿传噩耗,闺门疑假复疑真;
背娘偷问归来使,叔叔潜移劫后身;
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枭首灭人情;
痛心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
那个深夜里,熊熊的复仇之火在施谷兰的心中被点燃了,一烧就是十年。
对爱情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都在一刹那间从她的心里被抽离了,她的世界里,从此只剩下复仇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