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国风”与欧洲的“中国热”的联系与区别
主持人:18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对俄国的汉学研究有哪些影响?
李渤(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16世纪后,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他们回国时,把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哲学方面的资料书籍带回欧洲,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其后来华的传教士又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
18世纪的欧洲各国掀起了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束缚的“启蒙运动”,而当时的中国则是康熙、雍正、乾隆盛世繁荣时期,中国的圣贤哲学学说和人文思想与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开明和理智产生了共鸣,其结果,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
雷丽平:欧洲的“中国热”对俄国汉学热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受其影响,18世纪的俄国形成“中国风”。大量来自欧洲的中国作品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并大量发行,对俄国“中国风”和俄国汉学的诞生,以及俄罗斯社会都产生很大影响。
俄国“中国风”的形成还与政府的推动和民众对中国商品和艺术的向往紧密相连。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俄国政府每年派遣一个不超过200人的商队来北京从事贸易,于是,茶叶贸易逐年增加。18世纪末,西伯利亚等地的农民甚至相信来自中国的砖茶可以代替金钱做交易媒介,因而在那些地方出现了“宁愿要砖茶而不要钱”的现象。
深受西方“中国热”影响的沙皇彼得一世和“开明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彼得一世多次派特使郎喀来中国,将搜罗到的各种中国书画及中国皇帝的赠品运回俄国。而其中的中国书籍恰恰成为俄国进行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中国文化更为崇尚,她在与伏尔泰的通信中对中国的社会制度赞赏不已。从1764年开始,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圣彼得堡建造博物馆,广泛收集世界各国文物,其中有许多是当时“中国风”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传播到了俄罗斯,在俄罗斯民众中树立了文明的中国形象。俄国“中国风”为俄国汉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持人:18世纪,俄国形成“中国风”,也出现了不少汉学家,他们都有许多的译著,为俄国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可否具体介绍几位重要的汉学家?
柳若梅:18世纪,俄国早期汉学家翻译了大量满、汉书籍,为俄国汉学的创立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如罗索欣、列昂季耶夫、拜耶尔、阿加福诺夫、弗拉德金等。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成员也为俄罗斯汉学留下了大量的词典手稿,为今天研究当时汉语和满语的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8世纪下半叶,诺维科夫、冯维辛、捷尔查文、拉吉舍夫等俄国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在作品中关注中国,而且借助中国深入思考俄国现实。这一时期,彼得堡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储备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翻译,他们外语娴熟,也出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同东方学或汉学发生了联系,大量翻译发表了来自欧洲的、内容与中国相关的文章、书籍,丰富了俄罗斯汉学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