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俄罗斯汉学研究出现新曙光
主持人:苏联解体后,其汉学研究有哪些新成果?进入新世纪,其汉学研究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柳若梅:苏联科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四十余年间整理中俄关系史档案文献资料,汇集中俄关系史上重要事件的档案资料,出版大型档案文献丛书《俄中关系·资料与文献》,现已出版13卷,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展历史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会通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006-2011年,由季塔连科主编,联合俄罗斯汉学界,出版了集俄罗斯汉学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六卷本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很快吸引了各国汉学研究学者的注意力。目前,中国学者正在组织翻译该套丛书。
苏联解体以来,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俄罗斯汉学后继人才的培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汉语教学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学生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区域安全、世界格局等许多众大的国际问题都与中国相关,汉学成为更为宽泛意义上的跨学科问题,随着现代各领域学者对中国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强,和中俄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俄罗斯汉学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李渤: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解冻,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汉学出现了新的曙光。俄罗斯汉学家摆脱了意识形态论,汉学研究方兴未艾。进入21世纪,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但是“汉学家的著作大都专业性较强且面很窄,读者主要来自学术和文化界,不适合广大民众”。根据这一情况,俄罗斯汉学界出版了一些适合大众兴趣的译著及科普读物,如《杜甫·感伤诗百首》、《李白·诗歌与人生》等,还翻译了《中国20世纪的诗歌散文》,收集了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老舍、戴望舒等人的优秀作品。
近些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有好转趋势,但是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问题上有些人还持有戒心,更有一些媒体利用俄罗斯人所持有的对中国的复杂心理及某些问题上的偏激意识,编造关于“中国威胁论”的新闻,严重误导俄罗斯人。究其原因,是俄罗斯民众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要大力发展民间汉学研究,使广大的俄罗斯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形成对中国人准确的民族文化定位,减少中俄两国人民间的误解,排除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担忧。(主持人:张记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