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俄罗斯的“中国风”:盘点苏联汉学研究史

——“俄罗斯汉学特色”学者三人谈
雷丽平   柳若梅   李渤
2013年04月02日08:31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与俄罗斯汉学家进行了座谈。各个年龄段的汉学家欢聚一堂,畅谈中俄文化交流往事,共话未来。

  俄罗斯汉学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中俄文化和经济社会交流交往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对国外汉学的关注和研究,偏重西方汉学,比如,西方汉学代表人物利玛窦、李约瑟、费正清、马悦然等,在中国广为人知,一些著述,如《剑桥中国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等,也为中国学者重视。而对俄罗斯汉学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为增加人们对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特色、成果和代表性人物等情况的了解,本刊特邀请几位学者作专门的阐述。

  俄罗斯汉学研究萌芽期的特征是什么

  主持人:俄罗斯汉学的发展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汉学研究是如何开始的?最初的汉学家是如何产生的?

  雷丽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之后诞生的,汉学即是研究中国的学问。传统上,人们把汉学分为三大板块:周边的国际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汉学一方面从西方间接获得汉学资料,另一方面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并对国际汉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17世纪末,俄国为了解中国并与之“打交道”,除有俄国商队到中国外,1618年后还多次派出使团到达北京。但由于当时中国使用的汉语、满语、蒙语,俄国无人能翻译,成为双方进行联系、交流与沟通的主要障碍。如此,消除语言障碍成为俄国了解中国,与中国顺畅交往的重要前提。那些去中国的使臣、商人,尤其是后来的传教士成为最早的汉学研究者,应该说,此时俄国的汉学已经开始“萌芽”。这一时期是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积累时期,还没有达到从事汉学研究的程度。

  柳若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俄罗斯关于中国的最早记录来源于17世纪俄国派往中国的使团和商队。使团的出使报告和沿途见闻,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地理学知识,也为俄国实现同中国建立稳固的外交和贸易关系的愿望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俄国汉学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

  17世纪中俄边境摩擦不断,雅克萨之战后有俄俘近百人先后被带到北京、归顺为清朝臣民。清政府允俄俘保持其东正教信仰,并为其安排祈祷供奉圣像之所。俄国政府借机将之与俄国东正教会联系起来。东正教在中国的存在为俄国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深入了解中国打下了伏笔。1715年经与清政府协调,俄国政府和教会终于将第一届东正教使团派入了北京。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把以语言学习为任务的俄国学生随第二届东正教驻北京使团送入北京,从此,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连续在北京驻扎二百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汉学家,被称为“俄国汉学家的摇篮”。

【相关新闻】

中共六大:代表们如何在白色恐怖下赶赴莫斯科?

时任中共总书记陈独秀为什么没出席党的“六大”?

俄罗斯档案解密:列宁为何要严厉批评孙中山?

解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来龙去脉

【更多内容请进入党史频道】

·组图:那些曾经访华的各国“第一夫人”们

组图:邓颖超 张茜 王光美…建国以来“夫人外交”经典历史瞬间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

·二战劳工遗属向日本三菱公司索赔团正式成立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