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俄罗斯的“中国风”:盘点苏联汉学研究史

——“俄罗斯汉学特色”学者三人谈
雷丽平   柳若梅   李渤
2013年04月02日08:31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俄罗斯汉学繁荣、滞缓和改革的成因

  主持人:进入19世纪,中俄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对俄罗斯的汉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

  雷丽平:1858年5月,沙皇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签订《北京条约》,沙皇政府开始疯狂侵吞我国领土。此时俄国汉学走上了为其政府服务的使命之路。

  19世纪下半叶起,俄国汉学经历了繁荣、滞缓与改革几个阶段。俄国汉学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汉学家,代表人物除大汉学家王西里院士外,还有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巴拉第、杂哈劳、孔气等,他们均在汉学各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之后,由于俄国官僚体制的僵化,俄国汉学发展相对滞缓,汉学家研究汉学的目的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只是为沙皇政府的侵略行径进行服务,汉学改革势在必行。

  1895—1917年是俄国汉学向苏联汉学发展的过渡阶段。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俄国汉学受到了一定制约。此时的俄国汉学研究和教育一切听命于沙俄政府,走上了为沙俄对外政策服务之路,许多汉学家都曾为沙俄侵略中国效过力。

  为配合其远东政策,培养所需要的通晓中国事务的行政、商业和军事人才,1899年7月9日,沙俄政府颁布了建立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法令。该学院着重现代汉语教学,强力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此,该校的教师编写了大量符合那个时代实际情况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性文章或著作。海参崴东方学院成为俄国远东的汉学研究基地,从而奠定了俄国远东汉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主持人:现代俄罗斯汉学界将比丘林、王西里和巴拉第并称为“俄罗斯汉学界三大巨匠”。他们对俄罗斯汉学的繁荣和改革作了哪些贡献?

  柳若梅:比丘林以中国原始典籍为基础展开研究,在汉语教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西藏、蒙古学研究等领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王西里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发明了独创性的汉字笔画系统。巴拉第费时7年编纂《汉俄合璧韵编》,该词典成为俄罗斯学者、师生、外交贸易人员与中国交往的必备词典。

  在比丘林支持下,1830年代在中俄边境恰克图开办了一所汉语学校,比丘林专门为该校的教学编写了教材——《汉文启蒙》。1855年喀山大学的汉语和满语教学转入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王西里主持汉语和满语教学。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培养的人才遍布中俄往来的各个领域。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