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安全利益在国家军事战略方针的制定中起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新中国选择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突出表现在利用和平时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积极防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我国根据冷战后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特点,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军事战略方针。进入21世纪,针对新世纪国家安全利益不断延伸的新现实,我国提出“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新方略。经过长期探索,我国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不断完善,为我国加强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重要经验。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活动的主体,维护和发展本国利益是各个主权国家最核心的根本任务。在各种国家利益中,安全利益是一个国家得以独立存在的先决条件,地位超越其他利益。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始终”这两个字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也无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多么深化,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对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视和捍卫。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或者说,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决定的,即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国家面对的主要威胁、国家可以掌控的军事资源,其中,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是决定性的。
一、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 新中国选择了“积极防御”
从新中国的历史看,前30年,国家安全利益主要体现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也就是国家生存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外敌军事侵入的阴影中挣扎。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里,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就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沙俄入侵东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军侵占东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八次之多,每一次外敌入侵都导致国家主权、人民生命和财富的巨大损失,甚至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国家有国无防,有边无卫,中国人民对不能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留下了痛苦而沉重的记忆。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这一悲惨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侮的民族了。
但是,正如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所指出的:“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1页。)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巩固我们的国防,“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要继续保存和发展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692—693页。)
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正是从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初始阶段,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冷战两极对立的大背景下,由于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从一诞生就遇到了国内外反华反共势力的严重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愿意接受中国独立自主的事实,更不愿意看到一个繁荣富强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他们采取了种种手段,包括对中国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和经济封锁禁运;武装、支持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大陆进行骚扰破坏并伺机反攻;武力干涉中国周边国家内部事务,多次把战火点燃到中国边境;对中国内地进行长时间的空中军事侦察,侵犯中国领空;支持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借边界问题向中国武装发难;利用中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制造武装叛乱,等等,妄图扼杀和推翻社会主义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