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京悬产
赵碧琰与儿子赵宗阳的合影。
赵碧琰(右一)与“三格格”会面。
多年后,赵宗阳和同学在东京学校的后山找到了当年的“猫塚”。
住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的一些老人们,依稀记得这里居住过一户身份特殊的邻居——原伪满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和他的妻子赵碧琰。他们曾是溥仪和婉容的座上宾,也曾经长居东京,和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多名甲级战犯往来甚密。
这些随着时间渐渐湮没的历史往事,被一桩离奇的财产案件激活。赵欣伯死后多年,他用妻子名义在寸土寸金的东京购置的房地产被发现,而且这笔财产已经大幅升值。1976年,日本《产经新闻》称其为“漂浮在宇宙中的240亿”。
谁是这笔巨额财产的主人?赵碧琰当时虽然在世,却无法证明自己就是赵碧琰;冒名顶替者不断出现,觊觎着天文数字一样的“无主之财”。
这桩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跨国财产纠纷案,曾因其诉讼时间之长、涉案金额之多、取证难度之大、审判过程之曲折,在改革开放之初轰动一时。30年后,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案卷,寻访案件的当事人,一段曲折离奇的隐秘往事再次浮出水面。
神秘的黑色轿车
1963年夏天,17岁的赵昭明正在北京男一中读高中。
他是赵欣伯的长孙,因为爷爷去世时他年龄尚幼,对于赵欣伯,他的记忆非常模糊。
“我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但是奶奶从来不讲过去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辆锃亮的黑色轿车停在我们家门口。”赵昭明对本报记者细细地说起了那个让他记忆深刻的下午。
还没进屋,赵昭明就听到奶奶和几个陌生人正在说话,间或还夹杂着一些日语。后来他才知道,穿着中山装、黑皮鞋,“气度不凡”的客人,是东京华侨总会副总干事陈琨旺和吴甫文。
“我当时非常惊讶,我从来不知道我奶奶会说日语。”赵昭明说。
在赵昭明的心中,奶奶是个能干的小老太太,不仅会生炉子、蒸窝头、煮疙瘩汤、熬白菜,还会缝缝补补和纳鞋底这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儿。
直到今天,赵昭明记忆中的奶奶依旧是个普通的老太太:皱纹布满她的脸颊,眼睛下面的两只眼袋十分明显,骨瘦如柴的小胳膊皮肤松弛,手背上布满深褐色的老年斑,银白色的头发干枯而杂乱。“和北京胡同里那些普通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赵昭明说。
从奶奶和来人的对话中,赵昭明第一次得知,赵家竟然还有一大笔财产散落在东京。因为一桩诈骗案,这笔巨款突然浮出水面。
几个月前,身在东京的陈琨旺在华侨总会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一个哭哭啼啼的华裔女人。她的丈夫因为伪造地契变卖他人财产被东京警视厅以诈骗罪羁押,于是她找到华侨总会寻求帮助。
在陈述间,她无意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引起了陈琨旺的注意。
她说,她丈夫想卖的那几块地,是20多年前一个中国的高官在日本留下的,房产主人是他夫人的名字——赵碧琰。
战后东京的土地价格一路飙升,陈琨旺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东京地产局给华侨总会提供的确切消息,证实了他的猜测,署名赵碧琰的地产不只这一块,赵家在东京的一些繁华地段,有多处地产。
经过查证他们得知,这个赵碧琰是伪满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的夫人,而在他们东京的住宅中,美国兵曾发现过地库,里面的宝物不计其数。这笔宝物挖出来后交给了日本大藏省,后来存放在日本造币局东京支局。
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让陈琨旺和吴甫文坐立不安,不管怎么说,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财产啊。
于是,几天后,他们就到了北京。
通过国务院侨办的协调,很快北京市公安局开始在户籍档案中寻找一个叫“赵碧琰”的花甲老妪。奇怪的是,翻遍了档案也找不到这么一个名字。
找不到“赵碧琰”,他们只能扩大搜索面,寻找赵欣伯的家属。在各种零散的传说、轶闻中,他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赵家住在北京旧鼓楼大街小石桥一号后门,赵欣伯的妻子还在世。
她当时的名字,不是赵碧琰,而是耿碧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