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人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记忆

2013年08月22日10:0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个人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记忆

第一次拍摄毛泽东

孟昭瑞从事摄影并无家学支持。

1930年,孟昭瑞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家中长子。生存多艰,他10岁时即随父母到秦皇岛投亲,一年后又转投张家口亲友。在他的印象中,自己的童年与彼时的家国一样困苦不堪,“那时候,感觉过了今天还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爸爸是铁路工人,给人擦机车的,收入很低,靠种地更养不活一家人。我后面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没活下来,直到我十四五岁才又多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1946年,孟昭瑞16岁,正在读初中的他参加了革命,在学校和八路军的战士们一起学习、做宣传。1947年,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要攻打张家口,八路军不得不撤离。

孟昭瑞的心情非常矛盾,“我真舍不得,舍不得部队,也舍不得家。日也思,夜也思。”两难之下,他决定跟部队走,“回家取东西的时候也不敢跟家里说,只说是去农村锻炼锻炼,要去一段时间。父母担心我的安危,知道事实的话肯定不会放我走。那时我才十六岁多,不到十七岁,弟弟妹妹才一两岁大。”再跟家里取得联系,已是解放两三年后。

参军后,孟昭瑞在战友文工团做宣传。

1947年,他随军到河北安国,遇上了田华所在的抗敌剧社,于是一起演话剧、做宣传。

贫苦少年的人生因一架相机而改变。

一天,当时已大名鼎鼎的摄影师沙飞,来剧社给他们照合影。孟昭瑞知道,那是《华北画报》的主任,许多著名照片均出自他之手,如鲁迅最后的留影,聂荣臻与日本孤儿合影等。

那也是孟昭瑞第一次仔细端详相机,此前,孟昭瑞只在照日本人的“良民证”时见过相机,那是1940年,孟昭瑞10岁,“那时候相机是稀罕物件。一是大家没有钱,二是物资贫乏,有钱也买不到。”

摸着相机,看着眼前的名人,孟昭瑞心生羡慕,“我也想从事摄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