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个人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记忆

2013年08月22日10:0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一个人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记忆

“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安全’就是幸福,过了新义州、过了鸭绿江大桥,就安全了,这就是幸福。”

见过了太多的死亡,和故去的人相比,孟昭瑞觉得自己当知足。

孟昭瑞最为喜欢的另外一段话,则是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这么一段——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

科研人员在罗布泊扎根十几年。

孟昭瑞也穿沙漠、过荒原,在罗布泊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他失踪了——他的行踪当时属于高度机密,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预定爆炸的日子。

孟昭瑞从9月就开始作拍摄准备。他与张爱萍将军一同飞抵核试验基地。到达后,就穿防护服进行适应性训练,走路、蹲、坐,正常抓举、移动或放下物体。罗布泊夏季烈日如火,冬天风寒成冰。即使在十月,一天的温差能达50℃,白天温度高达40℃,汗水积在靴子里,足有三四斤重。“与长期在那里进行建设的科学家、官兵们相比,不足挂齿!”孟昭瑞说。

10月16日14时59分50秒,10秒倒计时,原子弹自动启动程序。

这一刻,新中国等了十几年。

拍摄地点选在了距爆心西北偏北约数十公里、专为测试人员搭建的半地下工号里。孟昭瑞穿着防护服,带着5万倍光阻光率的防护镜,用三脚架支起哈夫林相机,手里端着莱卡相机,两部相机都装好了长焦镜头,哈夫林镜头对准爆心。

15时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地面升腾而起,翻滚上升,迸发出缤纷的光彩。他端着莱卡相机不停地拍。突然,火球变暗,生长出数千米高的烟柱,烟柱烘托着火球,形成一个中间空洞,将四周的烟云吸进去。这就是著名的“蘑菇云”。他即刻换上6×9厘米黑白大底片的哈夫林,记录下了升腾的蘑菇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