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抗联余辉

2014年01月14日13:3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抗联余辉

打回老家去

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抗联教导旅已经开始了行动。

周保中参加了苏联远东方面军对日作战的所有军事会议。大战之前,他领到了抗联教导旅的作战任务:一是挑选290人组成一支空降侦察部队,携带电台,执行侦察任务;二是派出340人作为先遣支队,分派到苏军先头部队,担任向导和突击队;三是教导旅大部队跟随苏军主力解放东北,维持战后秩序。

7月份忽然消失的那批抗联战士,就是空降侦察部队。他们分成50多个侦察小组,乘着夜色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空降,进行战前侦察。侦察员用各种方式,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将日本关东军的17个战略地堡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的情况,无一遗漏地标注成空袭目标,并制成图表,通过电台传送给苏军。

在苏军发动进攻之前,苏军最高统帅部印制了日军在东北防御体系的资料图册,下发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图册详细绘制了日军防御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火力配备等情况,为苏军迅速摧毁日军防御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毫无疑问,这是抗联教导旅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情报。

这时候抵近日军侦察,危险性可想而知。抗联教导旅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290人的空降侦察部队当中,绝大部分人牺牲在了对侵华日军的最后一战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残酷的战斗,很多已经无人知晓。

上世纪60年代,牡丹江附近的山林中曾发现了一部军用电台。因为上面标有“USA”字样,曾被认为是国民党特务留下的。但经周保中夫人王一知(抗联教导旅无线电连连长)确认,这部电台来自于抗联的朴英山小分队,朴英山牺牲后电台没有落到日军手里,直到多年后被发现。

抗联起初装备的是苏式电台,重量大,电池消耗量也大,信号还不好。在执行空降侦察任务之前,苏军为他们统一配发了轻便、省电、抗干扰能力强的美式电台。电台遗留在了曾经的战场,使用过它的战士们却永远消失了。

高树桥曾寻找到一位名叫姜德的抗联老兵,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战斗经历:

一天夜里,姜德与战友赵魁梧、孙曾友随同李明顺团长一起登上了飞向牡丹江的飞机。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大包装备,包括有一支冲锋枪、360发子弹和三套服装(苏军军装、日军军装和中国老百姓的服装)。姜德因为带有一台无线电器材,配发了一支军用手枪。为了方便侦察,登机后,他们就立刻换上了日军军装。

空降是战损最大的战斗方式。空降兵有一句骄傲的格言:“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空降侦查小分队更是如此,特别是在伞降的过程中,他们几乎就是活靶子。为了避免被敌人对空火力击中,他们只能采取高跳低开的伞降方式。

所谓“高跳低开”,就是跳伞时尽可能高,开伞时尽可能低,减少滞空时间。而这种方式危险性不言而喻。孙曾友就因为没有来得及开伞而牺牲。

落地后还剩三个人的侦查小分队马上聚拢起来,随即炸毁了牡丹江南下的铁路桥,使在牡丹江以北的日军和开拓团没法沿着这条铁路南下,被迫转向哈尔滨,没等他们赶到,哈尔滨已经被盟军攻占了,使日军在北方的集团失去了归路。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150万苏军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抗联教导旅的先遣队担任着向导和突击队,冲锋在前。

遗憾的是,在这场百万人规模的光复东北战役中,抗联教导旅的数百人实在太过微小而又分散,以至于不太被战史所关注记录。抗联教导旅指战员充当的向导和突击队,又是战斗中最危险的位置,很多人在第一波冲锋中就倒下了。

曾有抗联老战士回忆,在攻打虎头要塞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出动小分队参加对这座要塞的奇袭,并炸毁了要塞中的“亚洲第一炮”——那门炮的口径达400毫米,威力惊人。

但因为回忆者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因而对战斗的过程和结果所知寥寥。不过,在日本作家冈崎哲夫所写的《日苏虎头决战秘录》中,似乎能够看到抗联教导旅的身影。

冈崎哲夫当时就在虎头要塞之中,是虎头要塞幸存下来不多的日本兵中的一员。他记载,在虎头要塞开战的初期,有一批日本侨民逃向虎头要塞,几名持枪的日本武装人员在护送他们。当这些人员纷纷进入要塞的时候,冈崎哲夫看到其中一个人的脸不像日本人,就用日语问了这个人一句话,而这个人却对他笑一笑没有回答,就继续随着侨民一起进到工事里面去了。几分钟以后,要塞里面发生了爆炸。

如果冈崎哲夫的记录没有偏差,那么这个对他笑了笑的中国人,只能是抗联教导旅先遣队的一员。

更多的牺牲,留下的只有冰冷的数字。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仍有一些关东军部队继续顽抗。教导旅奉命配合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攻打拒绝投降的日军东宁要塞。经过21天的苦战,东宁要塞终于被攻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终止了。这次战斗,苏军牺牲1500多人,其中抗联教导旅18人。

根据周保中日记的记载,抗联教导旅共有700多名战士率先杀入国内,这是教导旅的主力,也是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的老底子。最后回到国内的人数,周保中记下的数字是362人。

9月10日,随同苏军司令部到达长春的周保中,接到了一封渴盼多年的电报:“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的先头部队曾克林已率三千人进驻沈阳。”发电人是冯仲云,苏军沈阳卫戍区副司令。

抗联终于和中央接上了关系。

日本投降后,抗联教导旅中的中国军人被划分为57个小组,分派到东北各地的大中城市,协助苏军接管当地政权。抗联首先抢占了东北57个战略要点,为中共中央决定10万大军挺进东北起到了先头部队的特殊作用。

9月18日,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人彭真、陈云等人到达沈阳。20日,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也赶到了沈阳。当晚直至23日清晨,周保中向东北局汇报了抗联的情况。十四年浴血苦战,讲述了足足两天两夜。

彭真感慨万分地说:“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是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是红军出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就是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苦斗。”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由抗联队伍发展而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一起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也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南北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完成了全部历史使命,余下的三百多名老兵,投身到澎湃的历史洪流中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