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一
1897年,周佛海生于湖南沅水之侧的沅陵东乡杨树井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小名福海。父亲早亡,靠寡母含辛茹苦地将其养育成人。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已颇为“留心政治”,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不安分的青年”。“登门把酒饮神龙,拔剑狂歌气似虹。甘处中流拦巨浪,耻居穷壑伴群峰。”这几句诗,就是后来成为卖国巨奸周佛海当时为求日后出人头地的“抒怀言志”。在以《论抱负》为题的作文中,他写道:“若吾能当上内阁总理,也不枉度此一生而光耀祖宗矣!”后来,这个一文不名的破落户子弟在好友邬诗斋全力赞助下得以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经过短期补习日语,他考入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获得“官费”留学的待遇。在那里,他开始从杂志上读到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文章。一年之后,预科毕业,被分配到鹿儿岛的第七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在功课之余,他专门钻研社会主义学说,还将其翻译的《社会主义概论》一书,寄往上海中华书店出版。他写了多篇介绍马列学说的文章,在上海张东荪主编的《解放与改造》上发表。1920年夏天,周佛海利用暑假回沅陵省母机会,在上海由张东荪介绍结识了陈独秀,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后来,他跟也是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留日学生施存统,在日本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是所有共产主义小组中最小的一个———只有两名成员。
1921年7月,周佛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日本留学生中的代表,从日本鹿儿岛登上海轮前往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跟毛泽东一道,担任大会记录。中共“一大”选举中共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被选为组织主任,李达被选为宣传主任。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他在广州。在陈独秀没有返沪之前,中央局书记一职暂由留在上海的周佛海代理。
周佛海回到日本后,入京都帝国大学读经济学。由于他参加了中共“一大”,被日本警方注意,担任他导师的日籍教授向他发出了警告,于是周佛海只得收敛言行,“规规矩矩做了一个很纯良的学生”。
1923年夏,周佛海从帝国大学毕业。这时,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次年4月,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的戴季陶写信给远在日本的周佛海,约他回国一起工作。正在为毕业找工作而发愁的周佛海,接到信后,大喜过望,带着妻儿,马上来到了广州。
四年前,周佛海读过戴季陶的几篇文章,曾写信对戴大加吹捧,内有句云:“先生的文章字字玑珠,掷地有声,名副其实传世杰作,使我油然而生景仰之情。”戴阅信后大喜,遂将其引为知己,二人曾一起进出渔阳里二号陈独秀住宅,高谈阔论共产主义。
戴季陶把周佛海安排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当秘书,主管宣传部日常工作,每月薪水为200元大洋。这么高的薪金,是周佛海没有料到的。没过多久,戴季陶又推荐周佛海当上了广东大学经济系的兼职教授,月薪240块大洋。
周佛海从一名穷学生,一下子成为国民党的官员、教授,欣喜之余,对戴季陶更加感激涕零。然而,他却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按照当时规定,凡是在社会上兼职的共产党员,必须要把其中一部分薪水拿来交党费,用于解决党开展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周佛海是个很小气的人,要他把已进入他口袋里的白花花的大洋拿出来交党费,他的确舍不得,便萌生了跟共产党一刀两断的念头。
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周佛海看准了国民党,以为在国民党里仕途通达,远远胜过共产党,周佛海开始拒绝参加共产党的活动,还常常发泄对共产党的不满情绪。
1924年9月,周佛海终于声言脱离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广州区执委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曾亲自登门劝说周佛海,但周佛海却无动于衷。
中共中央知道周佛海已无可救药,便同意了周佛海离党的要求。
周佛海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便很快投入到了国民党的怀抱,追随国民党右派理论家戴季陶,亦步亦趋迅速转向反共。他摇动笔杆子,进行反共宣传,公开宣称“要做一个国民党的忠诚党员,挞伐共产党是我的责任,是我的义务,一刻也松懈不得”,发誓与中共势不两立。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