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帆子
“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
除了重视对“老书”的整理,对于描写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新书,陈云更是十分支持。他说:“对待现代题材的新书,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不像样子,但有强盛的生命力。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要鼓掌。”
20世纪60年代初期,评弹界涌现出了一批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新的长篇书目。陈云对此十分关心,经常与演员、创作人员对新书的改编创作进行研究、讨论,帮助总结经验,对新书的提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960年6月,陈云在写给吴宗锡、何占春的信中说到:“《青春之歌》这个中篇是好的,但有两点必须纠正,因为不合事实。一是第一回表白说‘这一元只能买两个大饼’。抗战前虽然物价也在微涨,但币值基本上是稳定的,那时一元钱其购买力约等于目前人民币的二元五角或三元。二是第二回说的‘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不合事实。”信中,陈云一方面强调必须尊重史实,提出“凡说有关革命历史的新书,不可不参考一下《中国革命史讲义》”;一方面也希望评弹创作能够尊重艺术规律,比如在创作中注意传统书中主人公一般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规律,因为“这正合乎历史事实和人民要求”。
1961年4月,上海市人民评弹团的《青春之歌》在北京上演。陈云从外地赶回北京的第二天,就专门去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陈云特意到后台与青年演员赵开生、石文磊交流,鼓励他们:“你们要放大胆子改,你们改一遍,我听一遍。要有信心,不要怕失败。”后来,为了加深年轻评弹演员们对《青春之歌》的了解,陈云还特意请了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向赵开生等介绍了北京的公寓和四合院等《青春之歌》中的生活实景,并专门安排赵开生等演员到北京拜访了《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实地考察了北京大学、北大“红楼”等剧中提及的场景。
《真情假意》是由上海评弹作家徐檬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这篇中篇弹词讲的是一对孪生姐妹因为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同选择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讽刺了以金钱、私利为标准的恋爱观。这部作品问世之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和《真情假意》里的主人公一样,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上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艰难的抉择,所以这部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陈云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在听了20多遍《真情假意》后,陈云赞扬说:“作品抓住了现在社会风气中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符合适应青年、提高青年的要求,能起好作用。”因为感觉《真情假意》既能够在艺术上受到观众喜欢,又反映了新时代的新内容,陈云格外重视这部新作品的推广。他两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写信和谈话,就《真情假意》的改编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1986年6月11日,他又写信给邓力群,说:“上海评弹团徐檬丹同志写的《真情假意》是评弹中的一个好的中篇,是适合青年、提高青年的作品,有切合现实的时代气息,对广大青年有教育意义。可否考虑在此基础上改编为话剧?改编时本意不变,但艺术处理应该适应各种剧种的特点。”经陈云倡议,这部中篇弹词后来还被改编成为话剧《真情假意》、广播剧《真与假》、歌剧《芳草心》等,从而扩大了评弹对其他文艺形式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