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听客”陈云与评弹的不了情【4】

叶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出人、出书、走正路”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评弹出现上座率不佳的情况,且日益严重。对此评弹界忧心忡忡,有的人认为是因为评弹的表现形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评弹这种曲艺形式,一时间众说纷纭。当有关同志找到陈云汇报,请他作指示时,陈云说:“人,还是那些人;书,也还是那些书。‘生意’怎么会不‘灵’了呢?”但是,陈云并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指示评弹界自己找一找原因。1980年,评弹研究会在莫干山召开。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遵照陈云的指示为评弹的不景气寻找原因。会后,陈云仔细研读了会议的所有简报和发言稿,深入分析了评弹不景气的内外因素。在沉淀了大半年后,1981年春天,陈云在上海与吴宗锡交谈时提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这是陈云针对当时评弹界不景气现象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他长期指导评弹艺术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概括。

“出人”,指的是要热心、积极培育年轻优秀的评弹创作人员和演员。陈云在与吴宗锡的谈话中强调:“出人,不一定要求一下子出十几个,能先出三五个人就很好,逐步提高、增加。”关于“出书”,陈云解释说:“就是要一手整理传统的书目,一手编写反映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书目,特别是要多写多编新书。”至于“走正路”,就是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

陈云在1981年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要以正派的评弹艺术,打掉艺术上的那些歪风邪气。”什么是正派的评弹艺术?在陈云看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处理好适应观众和提高观众的关系。在鉴别文艺作品时,常有意见认为只要是群众喜欢的就是值得提倡的,只要创作出适应观众的作品就是遵循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但这种情况有时往往忽略了文艺节目的思想性、教育性,起不到教育观众、提高观众的作用,并不是真正的“文艺为人民服务”。20世纪60年代,评弹界曾出现以“挖掘传统”“群众欢迎”为名,复演一些解放后已经停止演唱的宣扬封建迷信以及色情等低级书目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陈云在1961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直率地指出“群众喜欢听的书,不一定是好书”。他举例说:“旧社会的跳舞厅、妓院,有人喜欢去。那末,开好呢?还是不开好呢?如果再开出来,还是有人会去的,而且去的人,不一定都是资产阶级。”因此,对于这种现象,陈云斩钉截铁地说:“群众欢迎,也不能要。这一点绝对不能让步。”在陈云看来,强调衡量文艺作品的好坏还是要“从能否教育人民、对大多数人是否有好处来考虑”。这一标准强调了对评弹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噱”,是评弹“说、噱、弹、唱”4种艺术手段之一。评弹界流传一句话叫“噱乃书中宝”,噱头产生的轻松幽默,增强了评弹演出的趣味性。但是,噱头、笑料的格调、情趣很重要。上个世纪60年代初,评弹界一度出现了“一噱遮百丑”的错误做法,甚至有人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噱头遮掩艺术上的不足。针对这种现象,陈云指出:评弹是教育人的,要严肃、要考虑给人的影响。因此,噱头不能乱放。但同时,陈云深知评弹有自身的规律,任何一种文艺都应给予人精神上的享受,美的享受。因此,他强调不能片面地强调教育性,而忽视了曲艺的娱乐作用:“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作报告也要讲几句笑话。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达到”“严肃应与活泼相结合”。在陈云看来,适当的噱头是必要的。因为听书不同于上课,要让人家笑。过分严肃,像上课一样,那也不必叫书场,可改为训练班了。陈云辩证地指出:“噱头不能滥放,但我还是主张应该有适当的噱头,以调剂气氛。”

推荐阅读


从20句精彩语录读懂开国元勋习仲勋一生

记录习仲勋“一生两个最大的闪光点”的20张照片(组图)

盘点:红军长征史上的几个“第一”

邓小平为何要以《老实》为题作报告

“放下屠刀”的侵华日军陆军中将5次访华 与毛泽东互赠礼物

毛泽东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却当选中央委员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8部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