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听客”陈云与评弹的不了情

叶帆子

2015年10月21日08: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是一门古老而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它发源苏州,盛行于山明水秀的江南地区。出生在上海青浦练塘镇的陈云,自幼就受到了评弹极大的熏陶。陈云10岁前就开始在家附近的书场长春园听书。几十年后,他还深情地回忆说:“我是‘戤壁书’出身。”所谓“戤壁书”,就是指听书人可以少付钱或者不付钱,进入书场,但不能占座位,只能靠在墙边听。后来,投身革命的陈云搁置了这一爱好,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到杭州病休时,才又重新捡起。

陈云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疗养时,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他听的书又多又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听客”。从此,陈云开始大量涉猎评弹新老作品,广泛接触评弹艺人、研究人员,与他们谈话、通信,发表了一系列的独到见解。陈云曾说:“我听书和搞经济工作不一样。经济工作是我建国以来分工从事的工作,是以全副精力去抓的。评弹是我的业余爱好,随便谈谈的。”其实,这“随便谈谈”的背后,是一个“老听客”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后,对评弹艺术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评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深远。

指导整理“老书”《珍珠塔》

1979年2月,陈云在家中听评弹

陈云对评弹的传统书目,即所谓“老书”,十分重视。在他看来,传统书目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逐步提高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些书目大多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果不对糟粕部分进行剔除、整理,那么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不会被广大听众,特别是被新一代听众接受。因此,陈云提倡对“老书”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他强调“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只有既说新书,又努力保存传统书的优秀部分,才是百花齐放”。陈云对传统书目创新的关心,集中体现在他对苏州弹词《珍珠塔》的改编上。1960年2月18日到3月2日,上海市人民评弹团著名演员薛筱卿在杭州连续说唱了14场《珍珠塔》,场场客满。两个多月后,青年演员薛小飞、邵小华又在同一书场说唱《珍珠塔》,依旧天天客满。这一情况引起了陈云的重视,他在后来写给苏州市委宣传部门负责人的信中说:“《珍珠塔》的书情和说表,不见得比其他弹词好,但有这么多人听,值得我们注视一番。”

《珍珠塔》说的是明代家道中落的秀才方卿追求功名、获得爱情的曲折故事。这部老书情节生动,唱词优美,被誉为评弹界不能改的“骨子书”。但这部经典书目难免带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存在部分封建迷信思想。因此,陈云建议对其进行整理,他指出:“全国解放已经10年了,如果再过10年,还是老样的《珍珠塔》,我们是不光彩的。”

整理这样一部经典书目,陈云定下了总的原则:“大家动手,各人唱各人的《珍珠塔》,百家争鸣。出来的东西愈多,愈是容易改好,可以把好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出了不好的东西也不要紧,可以做反面教材。”陈云强调评弹界在修改《珍珠塔》时一定要征求各方意见,鼓励百家争鸣、“放胆去改”“上海可以有上海改的,苏州有苏州改的,一个地方也可以有几种改法”。同时,陈云还要求评弹界广泛征求非专业人士的意见,“到大城市、小城市去演,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1961年2月12日,陈云在听了评弹演员朱雪玲、卞迎芳演唱的修改后的《珍珠塔》后,致信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团长吴宗锡,鼓励了各方在整理《珍珠塔》时展现出的尝试精神,强调只有多用几种方案进行试改,才能便于做最后的判断。信中,陈云也提出了自己和周扬对《珍珠塔》整理的意见。在信的最后,陈云特意嘱咐:“我仍然希望你们反复钻研一下《珍珠塔》的整理工作,不要因为我和周扬同志说了这些意见,使整理工作受影响。并且各个方面的意见都应该考虑。”

从1960年3月至1961年7月,陈云先后8次在谈话或书信中与评弹工作者交流了《珍珠塔》的整理情况。最终,在陈云的建议下,修改后的《珍珠塔》,既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又删去了封建迷信内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推荐阅读


从20句精彩语录读懂开国元勋习仲勋一生

记录习仲勋“一生两个最大的闪光点”的20张照片(组图)

盘点:红军长征史上的几个“第一”

邓小平为何要以《老实》为题作报告

“放下屠刀”的侵华日军陆军中将5次访华 与毛泽东互赠礼物

毛泽东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却当选中央委员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8部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