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帆子
处处留意调查研究评弹
陈云始终没有把自己仅仅定位在“老听客”的角色里。他结合评弹的特点,进行了许多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陈云曾在一次谈话中说:要研究评弹的历史,对抗日战争前后这一段评弹的历史要进行研究,不研究,就不能了解评弹发展的全过程。陈云亲自带头搞研究。有一年,他听了1700多回书,听过的书都作了笔记,包括每回书的时间、内容梗概、特点和问题等。可以说,陈云之所以能够对评弹工作提出这么多中肯的指导性意见,同他处处留意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分不开。
1960年3月,陈云在听老艺人杨斌奎说《描金凤》时,对唱词里的从苏州坐船到朱仙镇或开封很是疑惑。他怀疑明代是否真有这样一条水路。为此,他3月底回到北京后,特意请中国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帮忙考证了一下。不久,专家证实,这条水路在隋朝时就已通航,明朝时仍旧可用。陈云认为这次考证十分有益,于是将历史研究所的答复打印了几份,寄给了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团长吴宗锡和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颜仁翰,并嘱咐他们给杨斌奎、朱介生、薛筱卿三位老艺人各一份。陈云还在信中说到:“开封能否坐船到襄阳(《珍珠塔》),南阳能否坐船到洛阳(《双珠凤》),我仍怀疑,还请在历史研究所考证。”
到了5月,陈云又将《关于开封、襄樊间,洛阳、南阳间在明代是否通航的问题》材料交给了上海、江苏的评弹工作人员。经过查证,在明代,开封、襄樊间,洛阳、南阳间,都不能直接通航。这也证明了陈云之前的怀疑是正确的。
1960年6月5日,陈云将一册《简明中国通史》,一本《中国分省地图》和一部《辞源》送给了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他在附信中说:“送这几本书的意思,是想引起朋友们对于历史和地理进行考查核对的兴趣。当然,考查核对历史和地理,需要大量书籍,需要借助于图书馆,靠这三本书是起不了大作用的。不过我希望因此而引起朋友们对这一方面的兴趣而已。”‘
“文化大革命”中,评弹界受到直接冲击。江浙沪多地的大部分评弹团队被强令解散,许多优秀演员被迫转业改行,或是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后,陈云到杭州时了解到这些情况,但他并不急于立即下结论、做决策,而是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1977年5月16日,陈云首先接见了苏州评弹团部分演员,向他们了解了团内的人员、书目、演出、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苏州文化教育局的近况。随后,从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陈云先后去了4家书场,9次听了苏州、无锡、浙江省评弹团演出的3部中篇和10多个新短篇,先后约见了上海评弹团演员、浙江省文化局负责人以及无锡市评弹团演员30多人,以了解评弹界的近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陈云还特意将上海评弹团演员赵开生请到杭州谈话,了解“文革”对评弹界的影响,尤其是老艺人的处境,以及听众对现在演出节目的意见。经过一系列缜密调研后,陈云在6月13日约浙江省文化局的施振眉谈话,说:“来杭州后,听了些评弹,做了点调查,心中有点数了,对今后的评弹工作,有一些想法和你们谈一谈。趁着我现在有时间,我们开一个座谈会吧!”当日,陈云即根据调查所得,撰写出了评弹座谈会讲话提纲,就评弹的现状、发展方向、评弹书目的改革、评弹艺人的培养锻炼等7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其中,很多意见源于之前的调研,如“伴奏用的琵琶不要用钢丝弦,其音太响,太刺耳,不利于保护艺人的嗓子”等,十分具体有益。
6月15日至17日,在陈云的主持下,评弹座谈会在杭州召开。由于事前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座谈会就很多评弹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会议对于评弹界可谓意义深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江浙沪的评弹团队先后复建,演员陆续归队;各地被关闭的评弹书场陆续重新开张;停办多年的评弹学校开始重新招生;许多被禁锢的优秀传统书目也得以复演,等等。
1994年5月,陈云住进了北京医院,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他还带了几个大箱子,一直放在病房的角落,里面是他收藏了一生的700多盘磁带的评弹作品。据陈云夫人于若木回忆,陈云在住院期间,只要一有空,就会打开录音机,听听评弹。吴侬软语,伴着琵琶清脆。影响着陈云也被陈云影响着的苏州评弹,伴着他静静地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途。
推荐阅读